煤系地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及界面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改善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清洁能源。然而,由于煤层气储层渗透性较低,通常需采用压裂技术对储层进行增渗改造。目前,对煤层气的开采大多是照搬石油行业中的压裂工艺技术及参数,但与石油储层脆性特征相比,煤层气储层通常呈现“碎软”特性,其破坏形式表现为韧性破坏,即应力峰值后存在明显的应变软化区。已有压裂工艺,无论是垂直井,还是水平井,其在脆性度高的储层中压裂效果较好,但同样面临着成功率低、开发成本高、单井产量低等问题。此外,虽然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中低阶煤层气资源占比高达78.9%,从近几十年开采效果来看,该类储层由于其弹性模量小、脆性度低,导致在煤层中直接进行水力压裂作业时裂缝延展性差,裂缝短、宽,储层改造体积有限,且由于储层赋存条件差异较大,导致开采工艺区域适配性极差。因此,如何提高低渗煤系储层渗透率,实现煤层气工业化开发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与工程难题。本文以低渗煤系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层顶板水平井定向水力压裂开采工艺技术(间接压裂),从科学试验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揭示水力压裂裂缝跨界面扩展临界条件、多裂缝最优布置间距,优化了水平井布置层位;探究应力、界面强度、压裂流体、注液流量、顶板岩性及水平井层位等因素对裂缝跨界面扩展的影响。此外,建立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水力裂缝跨界面扩展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TCHFSM-Ⅰ型大尺寸真三轴压裂渗流模拟装置进行了煤岩组合体水力压裂试验,探究煤岩界面强度、应力对水力压裂裂缝跨界面扩展的影响,揭示注液压力演化规律及声发射动态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应力、界面强度显著影响水力裂缝跨界面(岩体→煤岩界面→煤体)扩展规律,裂缝跨界面扩展存在应力阈值,且随着界面强度的增大,应力阈值逐渐减小;(2)水力裂缝极易在弱界面强度处发生偏转,且随着煤岩界面强度的逐渐降低,裂缝偏转现象越显著;(3)水力裂缝贯穿煤岩界面时,注液压力呈现二次抬升现象,且声发射事件占比增幅高达51.4%,而当裂缝未能贯穿界面时,未发现二次起裂现象,此时声发射事件增幅仅为6%。(2)基于大尺寸天然煤岩体试件探究了应力差异系数、压裂流体及注液流量对水力裂缝跨界面扩展的影响,讨论了水力裂缝跨界面扩展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应力差异系数η≥2.00时,水力裂缝能够贯穿煤岩界面,形成有效裂缝,反之,裂缝沿界面扩展或在界面处止裂;(2)相较于注液流量、压裂流体,地应力是制约水力裂缝与煤岩界面交互扩展规律的主控因素。此外,低流量清水压裂时,压裂井筒周围裂缝较为复杂;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时,远、近场裂缝均呈现复杂缝网结构。(3)高注液流量与高黏度的压流液有越利于水力裂缝跨界面扩展;反之,压裂裂缝极易沟通界面及层理弱面;(4)清水压裂时,注液流量越大,试件起裂时间越短、其起裂压力越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时,起裂压力较低,相比同流量条件下的清水压裂,起裂压力降低5.79 MPa,衰减近39.3%。(3)基于注液压力、声发射、动态散斑及3D形貌扫描技术,研究不同裂缝间距条件下多孔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直观地揭示水力裂缝与界面动态交互扩展形态,并对裂缝断面形貌进行数字化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裂缝间距条件下,多孔裂缝扩展形态显著不同,存在临界裂缝间距,即50 mm;(2)当裂缝间距为10 mm时,左、右两侧压裂孔流量占比分别为49.86%、41.63%,中部压裂孔流量占比仅为8.51%,当裂缝间距较大(≥50mm)时,中间孔应力阴影效应逐渐减弱,三个压裂孔流量分配逐渐均衡,占比均为33%;(3)水力裂缝与界面交互时,裂缝首先贯穿人工预制裂缝,然后在沟通预制裂缝,形成复杂的“┼”型裂缝形态;(4)水力裂缝呈现椭圆形扩展形态,且该裂缝椭圆形区域向试件两侧界面扩展过程中,并未呈现出双翼对称性扩展的形态,而是以单翼形态扩展并贯穿人工预制裂缝;(5)压裂后,裂缝尖端最大位移为4.2192×10-1 mm,最大应变为7.0317×10-3,清水压裂时裂缝壁面粗糙度为6~10。(4)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建立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水力裂缝与界面交互扩展预测模型,并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探究了弹性模量、水平井距界面距离对裂缝跨界面扩展的影响,优化水平井层位布置。研究结果表明:(1)水平井距煤岩界面距离较近、较远时,水力裂缝跨界面压裂效果较差,存在最佳水平井布置间距。同时,由于顶板岩性的不同,水平井最佳布置间距也不相同;(2)数模模拟研究表明,相较于线弹性本构方程,采用弹塑性本构方程计算求解时能够准确的表征与预测水力压裂裂缝跨界面扩展规律,数模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3)建立了不同交汇角度、界面摩擦、应力状态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水力裂缝跨界面扩展预测模型,并在物理试验的基础上加以验证。针对低渗煤系储层煤层气的开采,建议采用间接压裂技术,该技术不仅客服了在本煤层中钻井难、易垮孔差等难题,而且能有效促进裂缝的延伸扩展。对于间接压裂技术,应优先布置在应力差异较大的地质区域,尤其适用于深部储层。与此同时,水平井的层位布置应根据顶板岩层赋存情况及应力条件进行优选设计,采用高粘度压裂液,通过大排量携砂压裂工艺技术,促进水力裂缝跨界面扩展。此外,当水平井抽采至衰减期时,可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进行二次改造,增加远、近场裂缝形态,延长抽采年限。
其他文献
安全环保高效地回收煤炭资源,且广泛适用于保水开采、“三下”开采等特殊开采环境,并能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对国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煤炭企业经济成本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长壁采煤法控制地表沉降效果有待提高,传统条带采煤法存在回采率低等缺陷,完全充填开采具有生产成本高等缺陷。若能将上述传统采煤方法的优点结合,尽可能规避其缺陷,产生一种新的地下支撑方法和采煤方法,则可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水平。鉴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地质条件的逐渐复杂化,大量复杂困难巷道相继出现,给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困扰。全长锚固系统作为锚杆支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理解其力学行为和承载特性对复杂困难巷道的围岩控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总结现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试验探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全长锚固系统的力学行为和承载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锚固系统的承载特性,系统分析了锚固界面承载的
我国铁矿资源储量丰富,但矿物组成复杂且嵌布粒度细,磁选精矿往往需要利用反浮选进一步脱硅后,才能满足冶金的需要。目前利用反浮选工艺“提铁降硅”已成为选矿厂的必备环节,其技术关键主要是反浮选药剂的开发与应用。铁矿反浮选常采用的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因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凝固点高,常将其配制成十二胺盐酸盐或十二胺醋酸盐使用,盐酸和醋酸存储困难、药剂配制过程不便、产生的泡沫发粘且长时间难以破裂,造成水和药剂
提到洞穴,对于拥有各种各样洞穴的中国来说,并不是特别稀奇,但是,有一种洞穴在我国却是极其罕见的,这种洞穴就是"海洋蓝洞"。海洋蓝洞如同深蓝色的眼睛一般镶嵌在广袤无垠的海面上。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海洋蓝洞展开了各种猜测,而这些猜测使海洋蓝洞变得更加神秘。那么,海洋蓝洞究竟是什么?海洋蓝洞里面有什么?海洋蓝洞危险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海洋蓝洞的神秘面纱吧!
期刊
不锈钢的使役性能和耐蚀性由所在环境腐蚀行为决定,其优异耐腐蚀性依赖于表面形成的仅有几纳米厚的钝化膜。钝化膜构成以Cr2O3为主,避免了环境介质对金属表面的侵蚀,因此研究钝化膜组成、结构及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从原子层次构建了奥氏体不锈钢钝化膜Cr2O3表面结构模型,分析H2O、Cl介质吸附于钝化膜Cr2O3表面时,对Cr2O3表面稳定性的影响及腐蚀机制;基于高性能奥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势在必行。煤泥水作为煤炭工业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有效的煤泥水固液分离技术成为煤炭清洁利用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研究了化学助滤剂及骨架构建体助滤剂对煤泥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物理化学复合助滤剂以进一步改善煤泥脱水效果。其次,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分子模拟、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等手段揭示了助滤剂与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镁及镁合金具有独特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接近人骨的弹性模量等优点,在生物医用领域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在植入人体后,其过快的腐蚀速率往往会导致局部碱化发炎,破坏植入材料的机械完整性,不能确保其在服役期间正常使用,这极大程度地限制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具有长周期结构(LPSO)的Mg-Zn-Y系合金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微合金化是进一步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水力压裂在岩性与结构复杂、黏土类矿物含量高、塑性强的煤系复合储层中遇到层界面时,裂缝易出现钝化、“T”型或“工”字型扩展等难穿层问题,提出了采用具有压力峰值高、压力传递速度快的高能气体冲击压裂方法进行穿层压裂的研究思路。重点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煤系复合储层的地质条件、高能气体冲击参量及其对冲击压裂缝穿层扩展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研究成果将为煤系复合储层穿层压
双相不锈钢兼有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具有高强度、良好的耐蚀性以及优越的焊接性能,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与拥有相近性能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和镍基合金材料相比,由于在成分上以氮代镍,具有成本优势,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不锈钢。同时,双相不锈钢的设计使用寿命长,服役周期成本低。该类合金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品船、油气田、烟气脱硫、海水淡化等工业领域中,市场潜力巨大。S32750属于第三代双相不锈钢,是超级
油页岩是一种潜在的能源,未来可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补充和替代能源。本文主要围绕原位注热开采油页岩过程中砂质泥岩盖层的稳定性展开研究,考虑砂质泥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显著各向异性,利用热膨胀仪、导热测定仪、低渗岩石渗透率测量装置、高温三轴岩石渗透率测量设备以及高温岩石压力机等设备,研究高温作用下各向异性砂质泥岩的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渗透率和力学参数(弹性模量E、抗压强度σp、抗拉强度σt、内聚力c和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