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十年的孕育,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终于于2009年10月诞生,截止到2012年3月1日,有291家企业先后在创业板上市,开始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支新生力量,创业板的快速发展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以后,股权会逐渐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关系也突显,代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就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了解到这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哪些因素对这些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产生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企业的股权结构是研究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针对的是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或者中小板上市公司,专门针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章非常地少。相对于主板市场的上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其特殊性,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上和主板市场的最大区别就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很高,第一大股东都是自然人股东或者最终由自然人控股的法人股东,且这些自然人均在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企业的大股东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是一致的。本文将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块2010年底前上市的15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整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文章的前半部分,首先对股权结构问题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阐述,阐明了股权结构如何通过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发挥影响作用,并找到国外和国内相关的文献,从股权的性质和股权集中度的角度分别评述了这些已有的研究文献。接着,介绍了创业板及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与主板和中小板企业的股权结构的异同;文章的后半部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股权结构的替代指标作为自变量,选取公司经营绩效的替代变量作为因变量,收集样本公司的数据,通过构建模型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指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点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因果关系,并在文章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1.国有股与创业板公司的经营绩效成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但是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理论上国有股参与公司治理的低效率使国有股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成负相关关系,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由于国有股本身所占的比重非常少,并不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构成显著的影响。2.法人股与创业板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关系不明显:一方面,与国有股相比,法人股使用的是自己的资本,这些法人股东为了谋求自己所投资资本的增值,有动力去监督企业的管理者的行为,与自然人股东进行比较,法人股股东更为理性,这些法人股东自身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会帮助所投资的公司进行更好的运作;另一方面,这些法人股东仍然谋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上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法人股东可能从事有利于自己但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活动,从而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负面效应,冲抵法人股东对公司绩效的正面效应,由于法人股东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从而导致检验结果不显著。3.高管股与创业板公司的经营绩效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努力工作关系到企业业绩效益的好坏,上市公司让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就把高管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整体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捆绑到了一起,采取这种股权激励机制的方法能够促使他们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企业的业绩的提高;再者,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控制人很多都担任着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控股股东的利益是与企业的利益一致的,当然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4.流通股与创业板公司的经营绩效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流通股的持有者多为个人股东,分布极为零散,这些流通股东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他们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参与企业的治理,企业的流通股比例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的股权的分散程度变得越大,而分散的股权结构安排下会产生两种问题:一是股东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能力就会减弱,二是股东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的积极性也很弱,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5.股权集中度与创业板公司的经营绩效成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当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时,大股东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结合的紧密度就增加,公司经营的好与不好会对公司的大股东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个时候由于大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趋同,大股东就更有动力去监督管理层,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在我国创业板企业中,第一大股东往往会自己担当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角色,主持企业的日常事务,由于自己亲自担当管理者会大大地降低因为股东和管理者分离而带来的委托代理链的长度,避免了委托代理的问题,由于此时的管理者就是企业的所有者,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此两者此时此刻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股东不需要刻意去监督管理者的各种行为,因为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管理者都会自觉地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纵观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1.文章选择的视角比较新颖,由于创业板刚刚在我国资本市场成立不久时间,是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新兴板块,截止到现在,对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两者关系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还没有研究到创业板块来,大多数学者都是针对沪深主板和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来进行研究(王燕和许小年(1997),张红军(2000),陈晓、江东(2000),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等),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内外很多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视角,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企业经营效率和业绩之间关系,一方面作为以往研究的补充,另一方面也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经验数据。2.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没有采用托宾Q值作为考察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因为托宾Q值的使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产的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各种信息,所以使用托宾Q值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的外国文献居多,如:Morek、shleifer和Vishmy(1988)、McConnell和Servae (1990)等。国内有些学者也使用了托宾Q值作为研究的变量(孙永祥、黄祖辉(1999)、张红军(2000)、俞晓明(2003)),但是本文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健全,使用托宾Q值来衡量企业的绩效显得有些不合适,本文采用的是财务会计指标,国内很多学者使用都是财务会计指标,陈晓、江东(2000)使用了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来代表企业的经营绩效,吴淑琨(2002)使用总资产利润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魏乐(2010年)使用的是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王玲(2010)使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核心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和每股收益(EPS)三个指标综合考虑中小板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创业板这个视角,在用反映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EPS)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基础上,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用企业的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CPPS)来作为公司绩效的另外一个替代指标,至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指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股经营净现金流能够反映企业赚取现金流的能力,同时在模型中适度引入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等作为控制变变量。3.在股权性质的划分上本文考虑到创业板上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并没有像以往学者(陈晓、江东(2000)等)一样将股权性质直接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由后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板市场高管持股比例仅为0.74%,中小板上市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为12.83%,但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却高达32.07%,高管持股比例对公司的绩效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因此特意加入了高管持持股比例这一指标,和其他三个指标一起作为股权结构的替代变量,更具全面性。在股权集中度的指标选择上,本文也并没有像以往学者一样把Z指数单独做为股权制衡度的指标(樊丽红(2007),陈德萍、陈永圣(2011)等),而是和CR1指标和H5指一起作为股权集中度的替代变量,并且得出Z指数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成微弱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