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普格县“团结话”研究——以青年阶段研究为例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ao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结话”是指四川凉山州彝族人在学习身边汉语时,受母语影响,改变不了浓重的彝语腔调,而说出来的一种与当地汉语显著不同的语言变体。尤其是在民族杂居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日益加强,当地居民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各个民族都有了对外沟通交流的需要。在学习身边汉语时,受母语影响,改变不了母语腔调,而说出来的一种与当地汉语显著不同的语言变体。像“团结话”这样特殊语言现象就应运而生。  本文选择了凉山州普格县作为调查地点,调查当地彝族青年(青年阶段)的团结话的语音、词汇与语篇,作为一种中介语,普格“团结话”受到了母语凉山所地彝语与目的语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双重影响,表现出了很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  本论文借助田野调查与书面语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团结话”的语言结构、语言特点和彝、汉语言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普格县“团结话”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调查与分析,对“团结话”的发展、使用情况有所了解,以弥补普格县“团结话”调查研究的空白,对保护凉山彝族语言资源以及该地区语言发展、文化传播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本雅明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其思想的复杂性一直是备受关注,大众文化研究是其中最受人关注且影响深远的部分。初探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的态度给人一种矛盾之感,通常是处于两个对
苏区文艺是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艺运动的逻辑发展,是共和国文艺的摇篮,延安文艺继承了苏区文艺的基本特点并有大的发展。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呈现出革命文艺形态的继承性、
步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城乡二元格局的松动,形成了一次巨大的人口大迁移——乡下人进城。他不再是简单的人口流动,而是承载了许多体制的悖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