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金融危机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之争,再次将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取舍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纵观整个会计发展史,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使用价值的复杂性导致了实务中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性。研究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产生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为不同时期找出最适用的计量属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如同任何在经济市场内理性人的选择一样,需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具体应用在本研究中是指:在给定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下,保证选择计量属性所花费的成本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并对不同计量属性的甄选,以效益与成本差值孰大为判别标准。本文首先梳理了会计计量属性及其选择问题研究的动态,从理论上分析了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对于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然后比较了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计量属性选择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深入剖析,并找出影响计量属性选择成本和效益的两个关键因素:有序市场的存在性和科技发达程度高低性。另外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显著与特殊的时代特征及会计信息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偏好,发现混合计量是更胜任此时代会计计量工作之计量属性,并运用改进的Ohlson(1995)模型考察了2007年和2010年A股工业上市公司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从而验证结论的合理性。最后,本文指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推行混合计量属性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现行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建立披露导向型的混合计量属性应用模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