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山楂为常用临床中药,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据文献报道,山楂炭具有止血作用,然而,其止血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本文首次通过比较山楂炒炭前后物理特性、吸附力、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底物、化学成分以及特征图谱的变化为指标,并对山楂炒炭前后进行止血药理学实验分析,以阐明山楂炒炭止血的物质基础,并初步揭示中药炮制理论“红见黑则止”的科学内涵。方法:1.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炒炭法(通则0213),利用红外测温仪温控方法在武火条件下制备山楂炭。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比较山楂炒炭前后物理特征变化,并计算其孔隙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山楂炒炭前后吸附力变化;对Maillard反应底物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浸渍法和树脂精制技术对山楂炭中的类黑素进行提取和分离。2.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出具有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选取有机酸、总黄酮、鞣质、钙离子为指标,比较山楂炒炭前后这些指标的含量变化,并尝试找出山楂“炒炭止血”的物质基础。3.利用抗凝血药华法林钠制作昆明(KM)小鼠出血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生山楂组、山楂炭组、类黑素组,采用小鼠断尾法、毛细管法及玻片法三种方法,分别比较山楂炒炭前后对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的影响。4.建立13批山楂样品炒炭前后的特征图谱,初步判断特征图谱中主要色谱峰的结构归属,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结果:1.山楂炒炭前后物理特征变化明显。与生山楂比较,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山楂炭结构发生了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山楂炭疏松多孔结构更加明显,通过计算孔隙率,发现生山楂与山楂炭在不同倍数下孔隙率分别提高了15.67%、99.66%、67.66%、81.46%;山楂炭的吸附力大小是生山楂的105.26%;此外,山楂炒炭后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降低,并从山楂炭中分离得到类黑素含量为13%。2.山楂炒炭后,有机酸、总黄酮、鞣质含量均下降,而钙离子含量增加。3.与模型组相比,生山楂组能够一定程度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山楂炭及类黑素组能明显地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统计分析其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4.通过与生山楂特征图谱比较,发现山楂炒炭后新增加了3个色谱峰(2、4、5号峰),3号峰增加,6号峰(绿原酸)、10号峰(金丝桃苷)降低;类黑素中有3号峰、5号峰(5-HMF)、6号峰(绿原酸)。结论:1.山楂炒炭后疏松多孔结构是山楂炭产生止血的原因之一,且山楂在炒炭过程中发生Maillard反应。2.钙离子可能是山楂炭止血的主要成分,而有机酸、总黄酮、鞣质是产生止血作用的辅助成分。3.生山楂无止血作用,山楂炭及类黑素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4.从而推测3号峰、5号峰(5-HMF)、6号峰(绿原酸)这3个成分可能是山楂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