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壽宬,生卒年不詳,字鏡泉,號心泉,清源(今福建泉州人),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回族詩人。他的生平事蹟不著於正史,只能通過他文集中的詩篇以及友人的記載略知其事蹟。如卷一《梅州壬申劭農偶成書呈同官》可知他在度宗咸淳八年(1272)前後曾任梅州知府,同時《閩大記》也有記載:“蒲壽宬,咸淳七年知梅州,性儉約,於民一毫無所取。”《投後村先生劉尚書》可知他曾與劉克莊交往,並且希望通過他的引薦以達到晉升仕途的目的,從這些詩篇以及史書的記載中知其曾入戎幕,行跡遍東南。同時在劉克莊的《後村先生大全集》中有兩封回啟是寫給蒲壽宬的,分別為《乙丑生日回啟蒲領衛壽宬》和《戊辰生日回啟蒲領衛》,從蒲壽宬的《投後村先生劉尚書》以及劉克莊的兩封回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交往情況和他曾擔任過領衛這一低級官職。《全宋詩》著錄“晚年著黃冠居泉之法石山,山有心泉,因稱心泉處士,有《心泉學詩稿》六卷”以及顧炎武《日知錄》中也明確記載“是時壽宬佯著黃冠野服,歸隱山中,自稱處士,以示不臣二姓,而密為壽庚作降表,令人自水門潛出,送款於唆都。”知其晚年生活以隱居為主。他的《心泉學詩稿》主要包括267首詩歌,18首詞,4篇賦。作為一名回族作家,他的文學創作在少數民族文學史上是相當豐富的,而且在他的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伊斯蘭教思想,這對於我們研究伊斯蘭教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在宋末元初這個大背景下回族與漢族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蒲壽宬及其作品都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分為三個小節,第一小節主要是概括蒲壽宬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主要從時局、士風以及詩壇取向這三個方面來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第二節是關於他的家世、生平。第三節主要是分析他的交遊情況,這一節主要採取個案分析的方法來分析他的交遊情況。第二章是關於《心泉學詩稿》的成書及其版本源流,這一章主要側重於《心泉學詩稿》著錄與版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希望能夠對《心泉學詩稿》流傳情況進行一個梳理。第三章是關於蒲壽宬的儒、佛、道教與伊斯蘭教思想對其作品創作的影響,這一章節主要分為兩個小節。第一小節是關於儒、佛、道三家思想對蒲壽宬文學創作的影響,第二小節則是關於伊斯蘭教思想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在這一小節中主要從對其人生追求的塑造詩歌意象中蘊含著的伊斯蘭教思想以及伊斯蘭教其他義理在其詩歌中的闡發。第四章是關於蒲壽宬詩歌的內容。他的詩歌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政治民生的紀實關懷,交遊酬唱的多維呈現以及閒適生活中的安貧樂道。第五章是關於蒲壽宬詩歌的藝術特色。他的藝術特色主要是沉鬱悲慨、沖淡閑遠、奇險瘦硬這三種藝術風格。本章除了概括他詩歌的藝術特色之外,主要分析這三種藝術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這三種藝術特色的具體體現。結語部分主要是對論文的文本研究部分進行一個梳理,總體概括論文的主要觀點,同時也對論文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整理,以便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借鑒。第二部分是關於蒲壽宬《心泉學詩稿》的注釋。蒲壽歳的詩以《全宋詩》為底本,同時參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以及酌校殘本《永樂大典》引錄,同時新輯集外詩《南村》附於其詩歌的末尾。他的賦和詞分別以《全宋文》、《全宋詞》為底本。在論文的注釋部分,對蒲壽康《心泉學詩稿》中的通假字、典故、人名、地名等等進行詳細的注釋,同時在詩歌的標題下會附上自己的題解,題解主要是筆者對蒲壽歳作品的初步理解。希望能夠通過對《心泉學詩稿》的文本研究及其注釋能夠引起學界對其作品的關注以促使學界更多的人對他的作品進行一個系統而又全面的研究,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他作品中存在著的異域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