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历史与理论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对服务贸易发展史与自由化进行了考察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策略选择。 如何对服务的概念予以界定,是经济理论界200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1977年霍尔成为给服务以明确定义的第一人。笔者在霍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交换中不发生所有权转移和无形性是服务的本质特征,而“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和“不可储存性”,则是其“无形性”特征的派生特征。据此可以认为,服务业是生产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无形商品的产业部门的总称。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居民与另一国居民之间就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和无形的商品所进行的国际交易,而不管该交易发生于何地。服务贸易自由化,简而言之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为达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总体目标,各国在本国并促使他国减少直至消除妨碍服务贸易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的法规,建立和维护服务贸易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的过程。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只是在解释服务贸易时须对传统贸易理论做某些修正。 服务贸易的历史和货物贸易的历史一样漫长,它随着各国经济,特别是货物贸易的发展而发展。长期以来,它作为辅助货物贸易的补充性角色(在经济史文献中被称为“侍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把1970年以前的服务贸易分为萌芽时期、早期服务贸易时期和现代服务贸易时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理大发现以前)服务贸易的特点是零星发展,时断时续,对货物贸易的发展只起补充和辅助作用,不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第二阶段(地理大发现至1913年)服务贸易的特点是扩展迅速,在继续发挥补充作用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并自19世纪初随着货物贸易自由化出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第三阶段(一次大战到1970年)服务贸易的特点是,服务贸易在运输和通讯技术迅速进步的基础上更加有力地促进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几乎所有国家都对重要的服务业(如电信、运输)实行高度管制或国家垄断;二战后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为70年代后服务贸易的全球扩张和自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贸易的发展史证明,一个时期的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该时期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无论是货物贸易自由化还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主要都是由当时主要贸易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而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又主要是由其国内居主导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决定的。 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革命,许多国家对服务业管制的放松或解除,以及公司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并出现了从对内自由化向对外自由化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内自由化和对外自由化几乎同时展开。90年代,特别是1994年以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但总的来看,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相当低,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推进其自由化: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确保重点;培育公平竞争环境与适度保护相结合;渐进与激进方式灵活运用等等。在以上原则基础上,应采取“积累比较优势,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等应对措施。 本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通过对服务贸易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回顾与评析,界定了本文的服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概念,笔者通过考察和分析,明确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的观点。并通过引入国际政治学中的国家利益概念,对本文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界定。本章为全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第二章通过系统的历史考察,基本理清了服务贸易发展的脉络,并尝试性地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三章对7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进行了考察,对其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未来走势进行了预测。 第四章和第五章运用前文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案例解剖和实证研究。第四章通过对日本金融和电信服务自由化历程的考察,归纳出了其主要特点并对日本政府应对金融、电信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策略和经验进行了总结。第五章通过对印度软件业自由化案例的研究,意在探讨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第六章通过考察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自由化历程,对中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女就应采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