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出口食品最大残留限量提供安全标准测量效果的新证据;纵观中国经济发展谱可知最大残留限量是根据高收入,中上等收入,中下等收入和低收入的经济情况来执行的。因此,基于对这方面的考虑开展了不同的研究。首先研究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阐述在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研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已经损害了“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其中,婴儿配方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冲击了的乳品业在中国的增长。三聚氰胺事件的事前和事后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浓缩甜牛奶和奶油的进口,三聚氰胺事件显著影响了牛奶的生产、牲畜数量以及奶油和牛奶的进出口。这一事件影响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造成了乳制品行业巨大的经济损失,浓缩甜牛奶和奶油的进口经历了-1.98%的复合增长率。然而,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期观察到了一个飞速的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99.77%。不论是浓缩还是甜味牛奶和奶油的进口在三聚氰胺事件初期的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3.46%,同时以26.20%的瞬时增长率和29.95%的复合增长率进行增长。第二项研究阐述了食品安全事件对中国贸易模式的影响。这项研究采用引力模型来预测食品安全(三聚氰胺)问题对中国乳品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了牛奶生产,牲畜数量,和乳制品出口。然而,乳制品禁令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禁止大部分是在占有中国的乳制品出口微薄份额的国家里实施。人均经济规模、常见的官方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区域贸易安排显著明确地影响了乳制品出口。如果贸易伙伴是一个内陆国家,随着进口国乳品生产增加,出口会明显下降。第三和第四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估计方法来检验被进口国家对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强行要求的最大残留限量的效果。第三项研究用2009到2013年每年的双边贸易数据来预测中国出口食品的最大残留限量的影响,并利用引力模型对苹果,大蒜,豆角,桔子,猪肉,和茶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所有标准重力式变量根据之前的预期携带标志。这项研究的结论是,除了猪肉,最大残留限量不影响所有商品山口。第四项研究旨在显示对于进口国家对中国出口的选择性食品可接受的最大残留限量的反应。这项研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泊松分布和负二项式回归估计进行引力模型预测。根据这一结果的最大残留限量有贸易促进作用从中国出口的食品商品的选择。这种贸易促进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政府的政策将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和最大残留限量为选定的商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第五和第六项研究探究了高收入、中上等收入、中下等收入和低收入进口国对高收入、中上等收入、中下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出口的选择性食品的可接受的最大残留限量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接受的标准和规则更加严格,对选择性的农产品具有贸易阻碍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进口国施加的最大残留量政策对中国选择性食品出口有强化效应。相似的,由于消费者能够发现食品是安全的并且可以节省搜寻一定程度的满足最小期望的特定商品的成本,因此采用严格的标准也能够帮助中国更加顺利的出口。然而,本研究基于备选食品的两年数据,这限于作者缺少获得更多年份最大残留量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会沿着这条线进行一定时间段内品类更广的产品研究,以期获得对非关税措施的贸易效应的更好理解以及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