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由上而下的体制改革山雨欲来,由下而上的改革呼声日渐高涨,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在这个背景下,2011年2月,17家高校文科学报自己发起了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界尤其是高校学报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顶层设计不能对高校学报的体制改革有一个完美方案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底层设计更显其改革的价值与意义。如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这四年伴随着高校社科学报体制改革,底层设计与教育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顶层设计之间既有共识又有分歧,学术期刊界与政府权力部门的博弈波澜迭起。本文试图整合“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自酝酿至今的各种资料,引入调查问卷与SWOT分析法,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做一系统性的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试图既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大致清楚这场改革的发展脉络的路径;也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为关注这场改革的人士提供一些思路。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做出全景式的系统梳理,以及首次提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推动顶层与底层达成共识。首先,回顾了这场改革的背景。高校社科学报有着光辉的历史,但进入21世纪,却困扰于“全、散、小、弱”的现状。问题的症结在于体制的僵化与“自留地”的办刊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路径的选择成了成败的关键。改革的路径有顶层设计的“名刊工程”与期刊体制改革,但均无力完成高校学报的改革重任。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高校学报人自己的底层设计“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登上历史舞台。其次,记录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刊历程、引起的争论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从学报人或质疑或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各抒己见中感受业界对这个新生事物的论争,从历次会议中窥见“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发展的脚步,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大众对其的认知度,从大幅增长的下载量中看到它的成绩,同时也必须承认,“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第三,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进行了SWOT分析,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条件、外部威胁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优势与不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第四,阐释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意义启示与发展趋势。“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最大意义在于与让权力部门全盘接受了来自底层的切合实际的改革理念,促进顶层与底层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在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坚持开放获取、打破门户壁垒、重建学术评价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为高校学报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会在扩展移动应用、构建在线学术平台等方面继续积极探索,其中在线学术平台是目前对于“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所描绘的最美好的蓝图,如果建设成功,在学术期刊史上的意义将是划时代的。最后,笔者认为,改革最根本的症结还是在体制,“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过于凝重的意义,100余家高校学报的改革并不能完成全部1300多家高校学报的改革大业。但是这次改革本身是极具意义与价值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也拥有无尽的潜力,加上美好的构想以及已经与最新的政策契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