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国以细颗粒物(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频发,进而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工业粉尘对PM2.5的贡献较大,而电除尘一直以来都是工业源细颗粒物的高效控制手段,电除尘技术的广泛应用对PM2.5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各行业烟尘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尤其是在我国燃煤电厂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大背景下,传统电除尘器的技术升级改造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研究针对电除尘器技术改造升级面临的问题,通过设计并搭建了小型静电除尘器实验平台,探索研究了电除尘器关键控制参数(如极配形式、极板间距、电场风速、电极数量、粉尘浓度、预荷电、粉尘种类)对微细粒子去除的影响规律,并据此依托经典多依奇除尘效率公式,构建更精准的全粒径尺度(≤10μm)粒子去除效率模型,能为电除尘器的技术改造提供设计与操作参数优化依据,以满足更加严格的排放要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极间距下,击穿电压:线电极<圆锯齿电极<平锯齿电极;极板间距越宽,起晕电压越高,击穿电压也越高。三种电极相比较,全粒径段中除尘效率:圆锯齿>平锯齿>线电极;极板间距越大,粉尘去除效率越低。电场风速越大,粉尘去除效率越低,电场风速为1.0 m/s时,粉尘的个数浓度去除率最高可比电场风速为0.5 m/s时降低24%。电极数目增多,电流密度增大,粉尘收集效率相应升高。从总体趋势看来,粉尘浓度越高,去除效率越高。在粉尘粒径>1.0 μm的范围内,粉尘的去除效率对比为高强石膏>大白粉>二氧化钛>微硅粉>锅炉飞灰>滑石粉。预荷电可以提高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收集效率,增加预荷电后亚微米粒径段粉尘个数浓度仅为未预荷电时的16%。提出改进的粉尘去除效率模拟公式,经过与其他学者采用的模型进行对比,本研究中采用的模型对粉尘去除效率的模拟误差可以控制在5.5%-7%之间。依次选用圆锯齿、平锯齿时,模型中参数A、B、C值均相应增大。以采用100 mm极间距时的A、B、C的值作为参考,当极板间距增大时,A值相应减小,而B、C值相应增大。当电场风速增加时,A、B值相应减小,而C值相应增大。当电极数量增加时,A、B值相应减小,而C值相应增大。而粉尘浓度增加时,A值相应增加,而B、C值相应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