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问题研究——基于四川金顶的案例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4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个案例研究论文,通过介绍和分析浙江华伦集团对其控股的四川金顶集团所实施的掏空行为,试图解释是什么动机驱使华伦集团在取得四川金顶控制权后随即展开一系列掏空行为,为什么它能够轻而易地举掏空上市公司。借助本案例,主要讨论了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下,与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所伴随的最终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以谋取控制权收益这种行为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治理环境因素,并提出遏制最终控制人掏空行为的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大股东掏空的理论研究,论述了掏空产生的原因、掏空的方式和经济后果以及掏空的影响因素。随后进行了案例介绍与分析,包括华伦集团如何进入四川金顶以及实施并购的动机、在控制四川金顶后随即展开一系列掏空行为的整个过程、掏空上市公司的原因。与前人的研究相比,作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控制权转移与掏空的关系;  第二,通过对最终控制人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析发现,股权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控制人的掏空动机;  第三,通过查阅公开资料,证实了大股东实施掏空,取决于一定的外部治理环境。  本文结合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环境,从股权结构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对掏空这种现象展开讨论,证明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由于集中的股权结构特征、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不够完善,加之相应约束大股东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控制权转移经常成为掏空的一种运作方式,大股东控制更多地导致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利益输送现象。本文认为,为防范控制性股东违背商业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应当从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法律环境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加强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健全资本市场的秩序。
其他文献
当前,面对深刻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不得不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支持产品开发,因此并行开发思想在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并行机理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协同产品开发模式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采用。在协同产品开发过程中,上游开发活动在活动结束前释放信息、并传递给下游开发活动来激活下游开发活动。由于上游开发活动释放不完整的信息,而下游开发活动又利用上游开发活动释放的不完整信息,开发活动间不得不进行更
零售贷款与公司贷款不同,体现出数目多、行业离散化的特性,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对零售贷款实施集约化管理,对其风险进行量化处理,正确度量其信用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零售内评体系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的探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了数量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P银行近五年的零售贷款数据为样本,研究了P银行建立零售内部评级体系的基础理论、零售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以及构建体系的必要性及过程,通过上述的分析,认为该
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我国提出了“走创新型国家之路”的战略口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依靠创新。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资源以及创新环境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