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公报》从1902年创办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一份历史悠久、声誉卓越的报纸。“文学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于1948年6月6日创刊,到1952年12月28日停刊,共刊出275期。作为一份具有特色的报纸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对战后中国文学转型做出很大贡献。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演变史,全面概述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演变历史,以及《文艺》副刊复刊和转变的内外因。第二章是介绍1948年6月—1948年12月期间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并对自由主义文学为主的时期进行作品分析。第三章是1948年12月—1952年12月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这个时期是歌颂为主的左翼文学时期。本章从歌颂新中国与宣传“讲话”精神齐头并进、对破坏和平的行径进行文学批判、学习苏联文艺工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是批判的左翼文学时期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贡献。论文主要研究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如何左转,重点分析不同时期左转的作品和作家;探讨1948年12月以后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左转的原因,除了外在的政治格局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作家内在的思想变化以及作品角度分析,在单一的歌颂和批判的写作背景下作家个体生命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来说明1945年香港光复以后中共领导影响下的左翼文化势力在香港迅速崛起,此时的香港文学左翼倾向较为明显,香港左翼文学势力利用香港的环境宣传和学习毛泽东“讲话”精神,为共和国文学做了直接的准备。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对文学的贡献上,又体现在对新闻学的贡献。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引领文艺副刊风气之先,所坚守的民主独立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新闻史上独树一帜。但香港《大公报·文艺》的“左转”终究主要受制于中国大陆政局的变化,其对香港本地文学的影响也许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