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我国茶叶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引起了一系列生态与经济问题。开展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论文于2002-2003年在贵州省都匀茶场系统地研究了茶毛虫成虫生物学特性,完善了性信息素防治的应用技术,比较了B.T和苦参碱在不同施用时期对害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组建了新的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结果如下: 在自然条件下,茶毛虫的成虫雌雄比例为1∶1.4040,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1.48天。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和9月下旬,成虫集中在下午5-7时羽化,每日有两个求偶交配高峰,分别为下午6-8时和早上5-7时,交配持续时间为7.98小时。成虫的平均寿命为4-5天。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196.47粒,其中有26.92%的雄成虫可以进行第二次交配,但无第三次交配;雌成虫一生只能交配一次,其产卵量与交配的雄虫是否曾交配过无关。雄成虫的扩散距离为100米左右,怀卵雌成虫最远可扩散150米。这是首次对茶毛虫成虫生物学进行了深入观察。 对茶毛虫性引诱剂诱蛾效果影响因子的观察发现,B型诱芯的诱蛾效果明显好于A型和C型,以剂量1.0mg/枚的诱芯诱蛾量最多,设置高度90cm的水盆诱捕器效果最好,诱盆口径24cm为宜,诱芯离水面高度0.5-1.0cm最佳,且上风带诱盆诱到的雄蛾最多,在下小雨的夜晚仍可以诱到大量雄蛾。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茶毛虫性引诱剂应用研究,其中,2002年全年2个世代应用性信息素防治2次,面积为20hm~2,共诱到雄蛾17683头:2003年全年2个世代应用性信息素防治2次,防治面积为23hm~2,共诱到雄蛾23679头。2年期间,性信息素防治区比对照区雄蛾交配率下降29.24%-47.26%,卵块量减少50%-51.92%,后代幼虫量下降53.39%-66.61%。这是首次应用性引诱剂对茶毛虫多个世代进行诱杀研究,从而完善了茶毛虫性引诱剂防治技术。 进一步应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树害虫的试验表明,苦参碱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73.54%,持效期为10天左右;B.T对茶毛虫幼虫的防治效果为37.8%-80.2%,对茶刺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为41.26%-65.05%。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和不防治区,害虫均匀度指数升高,无公害防治区内没有出现害虫暴发性为害现象。为此,组建了以性信息素和生物农药为核心的茶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示范结果显示该无公害防治技术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