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形势复杂、内忧外患,在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反迷信运动,是一批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对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思考中,探寻出的以求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方式和手段,这项运动旨在开启民智、谋求进步,但是随着这项运动的推进与发展,一些原本不属于迷信的事物也被归入迷信的行列,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便是其中之一。纵观学界对于反中医思想的研究,已经产生出不少成果,但是将反中医思想的产生放置于反迷信运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的研究,相对甚少。本文试图弥补这部分的不足,从反迷信运动的发生及其发展去看反中医思想及其演变,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探析。本论文对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反迷信运动和反中医思想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重点关注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于反迷信运动的宣传和实施以及学者和政界人士有关反中医思想的言论,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掘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对于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分别从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进行叙述,以反迷信运动的历史发展为主线,首先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入手,讨论了反迷信话语的形成及其内容,其次从总体上对于反迷信运动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第三章系统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反迷信运动相关的内容,包括迷信的传播、本质、弊害、措施、方法等问题,通过聚焦于这一特定时期,以期能够对于反迷信运动有一个更为具体和直观的认识;第四章对于和反迷信运动几乎同时期产生的反中医思想发展脉络按照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行了整理,就学者及党政人士有关反中医思想的言论进行了着重论述,并对其背后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反中医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对于前几章所提到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反迷信运动以及反中医思想做了整体性的总结,并着重对于反迷信运动对于反中医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几个结论:(一)反迷信话语的形成主要与三个因素相关,其一是迷信的内涵发生了从我国本土词汇所包含的鬼神信仰和趋福避祸心理及其与之相关的衍生事物,到清末至民国时期通过日本译介而传入中国的与科学和理性相对立的迷信概念的拓展,从而迷信成为寻求科学化的障碍;其二,清末至民国以来,政府及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都在寻求与封建社会决裂而建立新社会的途径,而迷信正是旧社会的产物与旧秩序的表征;其三,启蒙是清末至民国一直以来的诉求,改良民风开启民智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迷信正是当时禁锢民众思想的重要因素。(二)反迷信话语自清末时期也已产生并由政府执行,此时针对的是那些倚靠迷信事物而收敛钱财以及在公共场所场所开展迷信活动的行为,其措施及内容还相对局限。而到了民国时期,反迷信运动内容及其形式相比之前更为丰富和完善。(三)反中医思想产生于晚清时期,此时反中医的理由主要是个人对于中医药疗效的怀疑以及基于学理上的批判,到了民国,从北洋政府时期官方间接地否定中医药的合法性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直接通过废止中医的提案,并且由于这一过程中诸多学者及其政界人士的参与,使得有关中医存废问题已经开始从最初的基于学理上的讨论扩展到社会、国家及政治等多个方面。(四)反迷信运动与反中医思想关系密切的原因在于:清末至民国以来,启蒙的狭窄化,即到了五四仅剩民主与科学,再加上部分知识分子和学者对于“科学”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当时与科学相对的事物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对;在反迷信运动的背景下,众多名人学者甚或政界人士将中医与迷信相联系甚或等同的话语形成了特定的时代氛围,使得废止中医思想贯穿始终。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中医药很是重视,已将弘扬与发展中医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本文对于反中医思想的研究,以期能够对于中医药的推广与保护有一定的警示与启示,再者,当今社会倡导知识多元性,当不同知识与传统发生碰撞时,我们要认识到不同知识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避免将一种知识凌驾于另一种知识之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