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让国际范围内的分工成为趋势,这让各国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企业需要发送有效的质量信号以规避可能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这一进程下,企业纷纷采取认证这一质量信号,原因在于:第一,高水平的认证能够证实企业生产质优产品的能力,企业能够以此获得市场信任,树立企业信用;第二,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通过这些地区的相应认证体系以获得准入资格。从理论角度上看,信号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合法性约束理论对认证的效用已有较多论述。认证与产品质量之间具有双向影响:首先,质优企业为了证实自身能力会主动寻求认证以展现自身资质。其次,企业要想获得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许可,就必须通过其相应的认证,而由于高水平认证的标准与生产流程也具有高标准严要求,因此企业在此过程中也会改善自身生产流程,提升自身产品质量能力。然而在现实经济中却存在一种悖论,即企业在获得认证之后产品质量依然不高,甚至是拥有相同认证水平的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却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高水平认证的标准流程把控会更为严格。企业为了达到该标准,会在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实践中加强对这些标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促使企业对认证条款进行重复学习,这种重复学习主要包括员工之间的交流和知识溢出。而另一部分企业仅仅是为了获取准入资格而进行认证,在仪式上执行标准,并没有在生产流程中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持续的学习和改进。因此,导致这种悖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在获取认证之后是否对于认证的流程和标准进行了交流讨论和强化,即是否进行了干中学。本文使用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对企业认证、干中学与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企业内部行为选择的角度探究干中学是否强化了认证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本文使用质量绩效指标测度企业产品质量能力,企业员工的学习交流频率测度企业干中学水平。首先,通过OLS回归发现相对于国内认证,国际认证更能够提升企业质量能力。其次,通过加入企业认证水平与干中学的交互项后,发现企业的干中学强化了这种效应,即企业的干中学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企业干中学水平越高,认证对企业质量能力的提升作用就越强。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认证提升企业产品质量能力的效用在不同干中学水平的企业中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国内认证而言,国际认证企业的干中学效应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建议对企业认证进行动态管理,促使企业能够通过认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从而提升质量水平;积极推进认证的双边、多变互认,打造国际化认证体系;加强企业知识交流与共享,发挥干中学的后发增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