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政府职能的相应转变,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今的竞技体育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综合实力的竞争,同样也是人才的竞争。目前,田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总体水平继续提高的一大薄弱环节,而吉林省又是弱中之弱。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由于吉林省现有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薄弱所导致的,因此完善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迅速提高吉林省田径运动水平,已是吉林省田径界应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传统后备力量培养机制的反思与分析,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吉林省各地市业余体校、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及一线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分析:吉林省田径发展现状;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数量及分布,人才结构,人才投入与收益和人才培养模式;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现状基本情况,岗位培训与职业素质;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运动项目布局现状——传统项目布局,(二、三线)各项目人数分布,与体育强省竞技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等等。通过对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的分析、针对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着体校系统与中学系统间的关系不协调、目前尚未形成层层衔接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建立、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体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背离、教练员自身素质不尽人意和后备人才市场的中介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在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树立“大人才观”、提高教练员自身素质、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树立项群人才培养观、完善后备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和完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等一些促进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