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效率的科技园区创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生态系统是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利用生态学隐喻的思路也得到广泛认可。由于创业生态系统往往具象表现为产业集群、区域集群、组织集群、科技园区、大学创业园等实践用语,其构成要素过于庞杂且异质性特征明显,研究视角也比较宽泛。鉴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地域有界性,在创业研究中应该注重情境的作用,既强调创业情境对于创业理论的贡献(Zahra和Wright,2011),也强调创业情境对于创业实践的现实意义。中国科技园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境(张玉利,2014),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变革的背景特征更多是缘于国家政策、联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潘剑英,201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是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截至2019年,我国已陆续建立了16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集聚了有利于创业生态系统繁荣的创新要素和政策优势,但科技园区创业生态系统本土化的情境嵌入式研究,亟需规范的案例分析和规模化的实证分析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充实,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揭示创业生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和共生演化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创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目前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局限进行了归纳总结,试图构建合理的创业生态系统框架并对其共生演化机制进行模拟。首先,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以及双重差分法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测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效率和政策效率,检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于园区企业创新效率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效率和政策效率的检验,验证创业生态系统的经济合理性。其次,以上述检验为基础并结合典型的实践案例分析,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创业生态系统框架,明确创业生态系统各参与主体。再次,在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创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进行推演,通过仿真方法明确主体间共生模式以及该模式下二者具体的关系。最后,将创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运用到东北经济区,主要以东北三省为例,探究东北三省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并得出启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依托。良好的创业环境对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东北地区而言,支柱产业过重过于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的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东北全方位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不能仅依托于政府的扶持,必须从自身的发展动力着手推动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通过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对东北经济区进行检验,能够阐释东北经济区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和区域经济系统的适应性演化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在国内外成本管理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金辉集团杭州公司紫云府项目为例对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对紫云府项目在前期策划、设计、实施过程各个阶段目标成本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梳理,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论述及提供解决方法。目标成本管理法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过程成本管理中已经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以往的传统核算型的成本管理,自下而上累积汇总成本数据,属于事后控制,往往在施工图阶段才能得出项目总成本,项
随着农村地区点源污染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逐渐成为碧水保卫战的重要课题。农村的聚落化建设使得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逐步从分散排放转为中小规模集中排放。研究聚落化农村社区的污水排放特征及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四川典型的聚落化农村社区的居民居住点进行了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水样采集,旨在了解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排放规模与方式、排放水质特征及污染特征等;选取了四川绵阳某小型农村社区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通过
为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在防虫网室对11个春季菜心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通过综合比较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筛选出了4个表现较为优异的菜心品种,分别是东莞坡头油青矮
老旧管网管龄基本都在三十年以上,管网超期服役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管理混乱,还是安全隐患,均成为大众普遍关注问题。本课题旨在为老城区燃气管网的智能化改造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提升燃气企业的管理,是一次传统管理向智能化改进的探索。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参考国内外智能管网的建设状况,为老城区燃气管网的智能化改造提供理论基础。调研地区智能管网建设实例,结合新建智能管网实例和查阅的资料。总结经验,确定老城
探讨基于激光导航的自动导引车系统AGVS的设计策略,这种AGVS应用于现代工业物流系统中的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设计以现代物流中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自动导引车系统AG
2011-201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副作用”,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