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哈卡藻和米氏凯伦藻的毒理和光生理学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_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气候变化导致有害藻华(HABs)爆发的频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并危害着人类健康。因此,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有害藻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2),造成全球变暖,一方面导致海洋混合层变浅,使得海洋表层浮游植物接受的光照辐射增强,另一方面,过多的CO2溶于海水导致海水酸化(海水pH下降,溶解的CO2增多)。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体N∶P发生较大改变。因此,有害藻华的爆发及生消演替受到多重环境因子的叠加作用。但在此背景下,有害藻华种的生长和毒性会发生何种改变,目前尚缺乏认识。本文选取了两种产毒的光合自养微生物血红哈卡藻(Akashiwosanguinea)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有害藻华种的生理及毒性对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机制。
  方法
  1海水酸化、温度和光照对血红哈卡藻的影响实验
  本实验设置两种温度(低温:LT=20℃,高温:HT=28℃)、两种不同的CO2浓度(低CO2∶LC=400μatm,高CO2∶HC=1000μatm)和两种光照条件(低光照:LL=50μmolphotons·m-2·s-1和高光照:HL=200μmolphotons·m-2·s-1),共8种处理,分别为HCHTHL、HCHTLL、HCLTHL、HCLTLL、LCHTHL、LCHTLL、LCLTHL、LCLTLL。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无菌F/2培养基稀释后开展三因子交互实验。培养七天后,测定其生长、光合参数、色素以及细胞的溶血活性变化。
  2海水酸化和低磷对米氏凯伦藻的影响实验
  本实验将产毒甲藻米氏凯伦藻培养十天,以测定细胞在两种不同磷酸盐浓度下对海水酸化的生理和毒性响应。选取提前在海水酸化(pH=7.8,CO2=1100μatm)环境下适应培养约三个月的细胞进行双因子交互实验。检测了米氏凯伦藻的生理参数(生长、rETR)和毒理参数(溶血活性和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在两种CO2浓度(450和1100μatm)和两种P浓度(4.67和37.75μmolL-1)共四种处理下的变化情况。
  结果
  1海水酸化、温度和光照对血红哈卡藻的影响实验
  血红哈卡藻在所有处理中均能持续生长,但高CO2(HC)刺激细胞生长的速度快于低CO2(LC)。所有HC处理的色素(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均呈下降趋势。在所有高温(HT)处理中,光化学效率(Fv/Fm)略有下降。高光(HL)促进了紫外吸收物质(UVabc)的积累,且不受温度和CO2的影响。LC处理的溶血活性在HT和HL暴露时下降,HC则减轻HT和HL对溶血活性的负面影响。所有HC和HL处理以及高温*高光(HTHL)和高CO2*高温*高光(HCHTHL)处理与低CO2*低温*低光(LCLTLL)处理相比,对生长均有正面影响。高温(HT、高光(HL和HT*HL的处理对溶血活性有负面影响。
  2海水酸化和低磷对米氏凯伦藻的影响实验
  在高磷(HP)条件下,酸化促进了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和rETRmax。与低CO2*高磷(LCHP)处理相比,低磷(LP)和高CO2*低磷(HCLP)处理抑制了细胞的生长和Ek。与LCHP相比,所有高CO2(HC)处理下细胞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作用均增强,而所有HC处理和LP处理的细胞溶血活性(EC50)均提升。
  结论
  气候变化引起的升温(HT)、高CO2(HC)、高光照(HL)及水体富营养化对有害藻华种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观察到的生理毒理特性表明,血红哈卡藻和米氏凯伦藻通过调整细胞内不同代谢机制,改变细胞内能量分配,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继续爆发藻华的能力,对环境及人类的影响增强。
其他文献
期刊
背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dystrophy,FS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疾病,国内报道的患病率约为1/20000。其发病率在肌营养不良中位列第三,仅次于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导致男性患儿迅速进展性肌无力)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引起男性和女性进行性肌肉无力和僵硬)。根据分子遗传突变特征可分为FSHD1和FSHD2两种类型。FSHD1(OMI
目的  通过比较D-gal诱导的和自然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在能量代谢和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循环中的年龄相关变化,来判断D-gal诱导的衰老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可用于替代自然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以体外研究衰老机制和药物干预。  方法  1.取SD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纯化后体外培养10天(10-DIV)的青年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90天(90-DIV)构建自然衰老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用55mM的
学位
背景  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是一种黄病毒属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哨兵猴体内分离,之后仅有散在发病报道.直到2007年位于南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发生寨卡病毒大爆发,有严重格林-巴利综合症并发症报道.2015年巴西确诊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首次报道孕妇感染后造成胎儿小头症、胎儿畸形.2016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公众健康紧急事件,对于寨卡病毒感染目前没有批
学位
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使用,细菌也进化出多种耐药机制以抵抗相应药物的作用,其产生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4种,分别为:①产生一种或多种灭活酶,例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化酶等;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例如改变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等;③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例如形成生物被膜和丢失部分通道蛋白。④细菌主动外排机制。而携带这些耐药机制的基因可随质粒在不同细菌中进行
学位
期刊
期刊
背景:  卵巢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疾病之一。2016年,中国女性将近有30万例卵巢癌新发病例以及近10万死亡病例。大多数卵巢癌患者最终死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因此对于卵巢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卵巢癌临床标本和卵巢癌细胞系中发现Gab2过表达,而且在体外实验中,Gab2通过PI3K途径来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MicroRNAs
学位
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传导的细胞器,是糖、氨基酸、脂肪等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所产生的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它的遗传方式有核基因遗传和线粒体基因遗传,线粒体基因和相关的核基因突变都可能造成氧化磷酸化缺陷,导致疾病的发生。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缺陷会导致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出现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婴幼儿时期发病为主,致死率和致残率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