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过去30年的银行业改革,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和管制的放松,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国家,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已占银证信保资产规模总额的90%以上,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银行体系,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外资行的大力深入都将更大地推动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的改变。市场结构的显著变化,对经济增长、银行业的绩效和风险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在竞争逐渐加剧的环境下,银行业到底处于何种市场结构,我国商业银行会以何种行为应对,这种行为会对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等自然成了政策制定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关注点展开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全面比较国外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的三种理论假说,并实证检验了其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在研究中,借助二次模型展开分析,这种设定同时考虑了三种理论的存在的可能性,推进和补充了相关领域文献的研究。第二,对理论界存在的各种测量指标进行了归纳和对比,深入探讨和论证了银行业竞争程度指标选取的理论基础和合理性。第三,鉴于目前众多研究的数据都限于国有和股份制银行,本文通过引入十家大型城商行数据来扩大数据范围,力图使结论更具有效性。最后,在变量的选取上,涵盖了从个体到宏观经济的相关变量,并考虑了在研究期间的政策变动和国情特征,使得研究结论准确稳健。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研究市场结构与银行风险的相关理论,引出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综述。产业组织学研究市场结构的SCP理论,介绍了SCP框架下研究市场结构的常用指标,包括结构法和非结构法,通过分析两种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发现结构法指标在度量连续时间维度上有相对优势,本文决定选择采用结构法指标,这为后文测量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打下了方法基础。然后介绍了银行的风险类别,通过对理论界常研究的风险类别的梳理,引出本文要研究的风险对象,银行的信用风险。文献综述部分,展示了国外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的三种理论,即“特许权价值”理论、BDN模型和MMR模型,分别认为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间存在正相关、负相关和U型关系并都有相应的实证文献支持。回顾国内文献,发现我国在研究市场结构方面以绩效和经济增长居多,而研究与风险关系的较少,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文献情况、数据可得性和实证可行性,决定对三种理论在我国的情况进行探索。其次,考察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的背景。本文经过文献梳理,将我国改革开放后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分为货币化和商业化两个阶段,展现了我国银行业在改革和探索中在治理结构和银行业结构上的重大变化。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相关因素,包括市场壁垒、监管制度等,指出政府主导和政策干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然后在SCP框架下,采用本文的研究样本,26家商业银行2003至2010年的数据,通过结构法指标产业集中率CR和赫芬达尔指数HHI分别从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角度测量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得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处于适度集中水平,竞争程度呈现逐渐越来越大趋势的结论。这也体现出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的快速提高。最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历史遗留和经济发展产生的问题,包括国有银行的垄断,股权的集中,产品的同质化和银行业区域不合理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接下来,在以上的理论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入文章的核心部分,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在我国的关系。通过最大限度的挖掘样本,本文选择了国有、股份制和最大10家城商行的为研究对象,样本资产规模占银行业总规模的70%以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结合文献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模型设定,最大限度的包含了影响因子。其中,以不良贷款率NPL衡量信用风险,加入了衡量竞争程度的解释变量HHI和其二次项HHI^2,银行个体的控制变量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规模Size、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率LR和银行业务所占的市场份额MS,宏观经济的控制变量经济增长率GDPD,通货膨胀率INF和金融危机变量D,最后考虑到研究期间存在国有银行改组上市时的国家干预的资产剥离情况,我们加入了政策变量REF。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指标分析如ROA、NPL、LR等,发现整体指标均值相对较好,但方差很大,也说明了尽管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大,股份制、城商行都有很大发展,但现阶段个体差异依旧明显,不同类型机构间从规模到经营能力都不能相提并论。然后进入实证分析,考虑到影响不良贷款率的因素中可能存在的自身前期因素的问题,我们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尝试,发现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使得程序运行不畅,可能造成回归结论的不稳定,但初步发现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间的U型关系。之后用静态面板模型,经过统计检验和经济分析,决定采用随机效应变截面数据模型。回归结果证实了HHI与NPL的U型关系,即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间的U型关系特征;在银行个体层面,ROA、Size系数为负,说明银行的经营绩效越好,银行越注重风险控制,大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能够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LR和MS系数为正,说明贷款所占比重越大,贷款的市场份额越大,相应地信用风险也会增加;同时宏观因素对银行信用风险方面的影响也不显著,可能在于研究期间经济相对平稳,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资产剥离的政策因素REF显著为负,表明了不良贷款剥离对不良率降低直接的促进作用。总之,回顾多次回归结论,发现在HHI与NPL作为主要变量的基础上,无论如何加入控制变量,都没有改变HHI二次项系数为正,一次项系数为负的结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的U型关系得到确认。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找出了U型关系拐点的可能存在区间,指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可能处于U型拐点左端,竞争的加大可能会增大信用风险。鉴于此,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提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在2003至2010间竞争程度逐渐加大,随着金融领域进一步的开放,继续加大的趋势明显。应合理打造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降低市场壁垒,坚持改革,同时限制城商行的盲目扩张。近年来,尽管中小银行逐渐发展壮大,但个体差异依然明显。银行按自身规模和经营方式归为各个类别,应注意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开拓相应市场,改变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实现精益管理,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以自身实力的提高来降低信用风险。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关于测量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标方法,无论是结构法和非结构法都存在一定不足,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合适的指标,这样可以保证结果更准确。另外,文章为扩大研究样本个体,而使得研究期间限定在2003至2010,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多的数据加入后,特别是宏观变量的作用会显现出来,使得研究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