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以南华北盆地西北部的济源凹陷为重点,还涉及邻区的南太行山隆起、王屋山断隆、嵩箕隆起等构造单元。论文以野外地质、区域地质和油气勘探资料为基础,运用构造解析、盆—山结合研究的分析方法,对济源凹陷及邻区中—新生代的盆—山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济源凹陷新生代主要为伸展断陷盆地。其中,古近纪为强烈伸展断陷时期,以南北向伸展为主,南北向伸展率一般为35%-60%,且自西向东拉张量与伸展率有逐渐增大趋势;东西向也有伸展,但伸展率一般小于20%,且东西向的伸展率自南而北有逐渐增大趋势。嵩箕隆起区东西向褶皱-断裂带主体构造开始形成于印支期,在燕山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是由中-新生代多次构造运动复合叠加形成的,其中以燕山期为主活动期。南太行山隆起-王屋山断隆三叠纪仍为沉积坳陷或沉积斜坡;侏罗纪以后转变为以隆升活动为主;但现今的地貌特征主要是从古近纪开始(喜山期)快速隆升形成的。济源凹陷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主要经历6个阶段:(1)早—中三叠世为继承性克拉通盆地;(2)晚三叠世发育类前陆盆地;(3)早—中侏罗世发育弱伸展坳陷盆地;(4)早白垩世发育伸展断—坳盆地;(5)古近纪发育强伸展断陷盆地;(6)新近纪—第四纪发育断坳或坳陷盆地。济源凹陷的烃源岩以中生界为主,中生界生油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其中的中央次凸带为有利的油气聚焦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