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基因型、变异位点1762/1764和1896、p53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肝癌的发病机理,为肝癌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及测序法检测正常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和乙肝合并肝癌患者共80例血清标本的病毒基因型及变异,在自动基因分析仪上进行测序,用定量法及Chromas程序对结果进行判断;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5组肝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半定量积分法进行结果判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7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型为31例,占39.7%(31/78),基因型C型为47例,占60.3%(47/78),本研究未发现A、D、E、F、G、H型。提示云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基因C型在ASC、CHB、LC、HCC四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4),50.0%(15/30),64.3%(9/14),85.0%(1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4)。在LC组和HCC组,C基因型比例占绝大多数,但两者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将二者合并(26/34)与CHB组、ASC组合并(21/4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2,p=0.01)提示LC、HCC两组中C基因型所占比例高于CHB、ASC两组。2、在7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共有57例发生BCP变异,49例发生PC变异。在ASC、CHB、LC、HCC四组中,基因C型HBV感染者发生BCP变异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7.1%(8/14),53.3%(16/30),57.1%(8/14),60.0%(12/20),发生PC变异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0.0%(7/14),43.3%(13/30),57.1%(8/14),55.0%(11/20),两种变异均多于基因B型感染者,且除ASC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53蛋白的表达,以LC组最高(阳性率100%),其次是HCC组(70.0%)、CHB组(70.0%)、ASC组(6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LC、HCC组相加(82.4%)与ASC、CHB组相加(68.2%)后比较发现,p53蛋白在二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53蛋白在LC组、HCC组病例中强阳性表达多于CHB组和ASC组。4、ASC组、CHB组和HCC组基因C型HBV感染者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8/14),56.7%(17/30),60.0%(12/20),大于基因B型感染者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即7.1%(1/14),13.3%(4/30),1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C、CHB、LC和HCC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的HBV感染者BCP变异阳性的比例分别为66.7%,71.4%,71.4%,85.7%,PC变异阳性的比例分别为66.7%,52.4%,64.3%,57.1%,均高于BCP、PC变异阴性感染者所占比例。结论:1、云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包括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和乙肝合并肝癌)基因型有B型和C型,以C型为主,本研究未发现其它基因型。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与临床疾病谱有关,C基因型与较为严重的疾病(乙肝肝硬化和乙肝合并肝癌)有关。2、各组中基因C型的BCP、PC变异多于基因B型。3、p53蛋白的表达,以LC组最高,其次是HCC组、CHB组和ASC组。而且LC、HCC两组p53蛋白强阳性表达的病例数明显多于CHB、ASC两组。4、各组中,基因C型的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大于基因B型,而且p53蛋白表达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BCP、PC变异明显。p53蛋白的表达,可能与C基因型、BCP以及PC变异有相关性。5、HBV基因C型、BCP和PC变异、p53基因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系,但三者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协同关系,是否与疾病进展有关,及促进HCC的发生的具体机制,尚待扩大病例数和研究范围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