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条件性躲避反应理论是建立在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之上,后由斯金纳对经典条件反射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和研究,条件性躲避反应可以利用双向穿梭箱进行训练测试。在条件性躲避反应测试中,躲避行为(avoidance)是一种负强化的操作性行为,是指动物在警告信号发出时穿梭到箱体的另一侧,由于动物此时的穿梭行为是在听到警告信号后主动发起的躲避行为,因此更为准确的来说,在该范式中的躲避行为是主动躲避行为(active avoidance)。躲避行为指试图避免与主观上厌恶的负性刺激接触的行为,是动物本能的、适应性的躲避危险的行为,如果缺少了这种规避危险的能力,动物就无法生存,而躲避的适应不良则是各种精神障碍的核心。例如:在临床前研究中,条件性躲避反应常常被用作筛选抗精神疾病药物的测量手段;躲避行为与普遍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有关,已经证明,抗焦虑药(例如地西泮)导致动物躲避缺陷。已有的研究表明,多个脑区与调控条件性躲避反应有关,如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5-羟色胺(serotonin)是一种与防御反应相关的焦虑神经递质,似乎在躲避和逃避两种行为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通过施用5-羟色胺可以增强躲避行为以及抑制逃避行为,即躲避和逃避可能构成不同类型的防御行为,根据威胁的接近程度(将发生或正在进行)而引起不同的防御行为。5-羟色胺2C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2C receptor,5-HT2CC receptor)在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杏仁核(amygdala)、腹侧被盖区等多个脑区中高度表达。目前,已有实验证明单独使用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可以损毁动物的条件性躲避反应,另外该药也可以在不通过内源性多巴胺,直接抑制条件性躲避反应。但是并没有实验继续深入研究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是如何发挥调控条件性躲避反应的机制,也没有证据表明哪个或者哪些脑区的5-HT2C受体在调控条件性躲避反应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假设: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在调控条件性躲避反应中存在关键脑区,并且在不依赖内源性多巴胺时,MK212也是通过该脑区发挥调控条件性躲避反应的关键作用。研究目的:阐明MK212调控条件性躲避反应的机制,探究MK212调控条件性躲避反应的关键脑区。研究方法:实验一到实验五使用条件性躲避反应范式,训练并筛选训练成功的动物,通过脑立体定向手术,向各实验组的大鼠脑区(伏隔核、前额叶、杏仁核、腹侧被盖区、腹侧海马CA1)微量注射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给药后的大鼠放入双向穿梭箱中进行条件性躲避反应测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性记录分析大鼠的躲避次数、逃避次数、主动躲避潜伏期和逃避潜伏期,观察大鼠条件性躲避反应的变化。如果在某个脑区中微量注射MK212后,大鼠的躲避次数显著下降并且逃避行为显著增加,则表明激活该脑区的5-HT2C受体可以选择性破坏动物的躲避行为,但不影响动物的运动能力,即该脑区在MK212对条件性躲避反应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躲避次数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该脑区的5-HT2C受体没有参与条件性躲避反应。实验六通过条件性躲避反应范式和脑立体定向手术,结合实验四的实验结果,对大鼠进行利血平+喹吡罗处理后,向MK212组大鼠腹侧被盖区中微量注射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给药后的大鼠放入双向穿梭箱中进行条件性躲避反应测试,记录大鼠躲避次数、逃避次数、主动躲避潜伏期和逃避潜伏期,观察大鼠条件性躲避反应的变化。如果MK212组大鼠的躲避次数显著下降,则表明腹侧被盖区的5-HT2C受体抑制条件性躲避反应可以不通过抑制内源性多巴胺的释放;如果躲避次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则说明腹侧被盖区的5-HT2C受体抑制条件性躲避反应是且仅可以通过抑制内源性多巴胺的释放。研究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伏隔核中微量注射MK212没有降低大鼠的躲避次数(p=0.464,n=8),即并没有破坏大鼠的条件性躲避反应;实验二结果显示内侧前额叶中微量注射MK212没有降低大鼠的躲避次数(p=0.242,n=8),即并没有破坏大鼠的条件性躲避反应;实验三结果显示杏仁核中微量注射MK212没有降低大鼠的躲避次数(p=0.237,n=8),即并没有破坏大鼠的条件性躲避反应;实验四结果显示腹侧被盖区中微量注射MK212显著降低了大鼠的躲避次数(p=0.000,n=8),即破坏了大鼠的条件性躲避反应;实验五结果显示腹侧海马CA1中微量注射MK212没有降低大鼠的躲避次数CA1(p=0.211,n=6),但是显著缩短了大鼠的主动躲避潜伏期(p=0.023,n=6);实验六结果显示训练成功的动物在接受利血平+喹吡罗的处理下,腹侧被盖区中给药MK212后测试,与生理盐水组相比,MK212组的躲避次数显著减少(p=0.000,n=8)。结论: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对条件性躲避反应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脑区是腹侧被盖区,在动物接受利血平+喹吡罗的处理后,腹侧被盖区给药MK212同样可以显著减少动物的躲避次数,即腹侧被盖区的5-HT2C受体激动剂MK212抑制条件性躲避反应可以不通过抑制内源性多巴胺的释放;激活腹侧海马CA1的5-HT2C受体可能可以降低动物在条件性躲避反应中的反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