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要转换注意以适应目标和情境变化。个体根据目标和情境变化,重组知觉和反应倾向的控制加工过程称为注意转换,它包括空间转换、物体转换、特征转换、规则转换和任务转换,其中任务转换在当前注意转换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
任务转换研究通常要求被试完成重复任务或转换任务,转换任务比重复任务反应更慢、错误更多,这被称为转换代价。对转换代价来源的解释主要存在任务定势重组和任务定势惯性之争,以往综合考察这两种观点的研究较少。转换代价包括一般转换代价和特定转换代价,前者反映定势选择能力,后者反映定势转换能力,二者是任务转换发展研究的常用指标。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且多限于青年和老年被试,较少探讨个体差异。
本研究选取214名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难度对称性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操作任务线索、准备间距和可预测性这三个变量,重点探讨了中小学生注意转换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数学学优生和数学学差生注意转换能力的差异。
本论文由三项研究6个实验组成:
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在可预测任务转换条件下,分别采用难度对称性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操作线索和反应.刺激间距(response-stimulus interval,RSI),考察数学学优生和数学学差生注意转换能力的差异。实验1采用难度对称的竖式加减法任务,考察任务转换中的线索效应和准备效应;实验2采用难度不对称的Simon任务,考察任务转换中的线索效应、准备效应和反应相容效应。
研究二,包括3个实验。在不可预测任务转换条件下,分别采用难度对称性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操作反应.线索间距(response-cue interval,RCI)和线索-目标间距(cue-target interval,CTI)考察中小学数学学优生和数学学差生注意转换能力的发展特点。实验3采用难度对称的竖式加减法任务,考察任务转换中的准备效应;实验4采用难度不对称的Simon任务,考察任务转换中的准备效应和反应相容效应;由于不可预测任务转换条件下的RSI不恒定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为此,实验5采用难度不对称的数字奇偶/大小任务,恒定RSI,考察任务转换中的准备效应和不对称转换代价。
研究三,包括1个实验。由于研究一、二分别考察可预测和不可预测任务转换,研究三通过操作任务顺序的可预测性(固定/随机顺序)考察中小学数学学优生和数学学差生注意转换能力的发展特点。实验6采用难度不对称的数字Stroop任务,恒定RSI,考察任务转换中的可预测效应、准备效应、反应相容效应和不对称转换代价。研究结果表明:
1.中小学生的注意转换能力随年级升高而发展。从小学至初中的过渡阶段是定势选择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定势转换能力在不同任务中的年龄差异不同。除数学学优生的定势选择准确性比数学学差生高之外,数学学优生和数学学差生的注意转换能力差异不显著。
2.从初中至高中的过渡阶段是任务定势惯性消退速度加快和任务定势重组速度加快的转折期。除特定转换条件下数学学优生的任务定势重组速度比数学学差生快之外,数学学优生和数学学差生同等程度地受到任务定势惯性和任务定势重组的影响。
3.从小学至初中的过渡阶段是抑制任务非相关信息能力发展的转折期。数学学优生抑制任务非相关信息的能力比数学学差生强。对于数学学优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是这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对于数学学差生,这种能力在中小学阶段持续发展,到高中二年级发展到与数学学优生同等水平。
4.可预测性在任务转换中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短时CTI下可预测性减慢了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长时CTI下可预测性对各年级学生的定势转换都没有影响。短时CTI下可预测性减慢了数学学优生和数学学差生的定势转换速度,长时CTI下可预测性提高了数学学优生的定势转换准确性,降低了数学学差生的定势转换准确性。
5.当任务线索对反应有易化作用时,任务线索提高了数学学优生的任务转换成绩,对数学学差生没有影响;当任务线索对反应有干扰作用时,任务线索对数学学优生没有影响,降低了数学学差生的任务转换成绩。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对转换代价来源的解释,任务定势重组与任务定势惯性并不相互排斥,这两种过程都受到准备间距、任务难度、可预测性和任务线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