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是全球报道引发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首要病原菌。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类新型环境材料在土壤改良、土壤污染修复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等方面表现出极大应用潜力。因此了解沙门氏菌在生物炭改良土壤中的存活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在土壤颗粒表面的其它环境行为将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引起的环境生物污染。本论文采集了五种多年蔬菜大棚农业土壤(东北黑龙江黑土、山东棕壤、江西红壤、福建赤红壤、海南砖红壤),将300℃、500℃和700℃制备的猪粪生物炭、鸡粪生物炭、牛粪生物炭以及沼渣生物炭分别施用于五种土壤中,利用室内恒温培养实验、迁移及滞留-存活实验,研究其对蔬菜土壤中沙门氏菌存活和迁移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沙门氏菌室内恒温培养实验表明,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浓度随时间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生物炭显著促进了沙门氏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牛粪生物炭对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促进作用最强,平均存活时间为74.24d;猪粪生物炭对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促进作用最弱,平均存活时间仅为67.76d,其中海南土壤中的沙门氏菌存活时间最长,平均存活时间为99.27d。添加300℃低温生物炭最能促进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平均存活时间为86.11d,最长存活时间为121.57d,而700℃高温生物炭则对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促进作用最弱,最短存活时间仅为39.49d。(2)简单相关分析和RDA分析得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氮和土壤有机质会促进沙门氏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而土壤中pH和全钾则会抑制该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土壤pH值、土壤全钾含量、土壤总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沙门氏菌在土壤中存活的重要因素。简单相关性分析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时间与生物炭性质表明,生物炭中的pH值、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中沙门氏菌存活的重要因素。(3)土柱迁移实验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在土柱中的总滞留量为68.2%-78.3%,外源生物炭会减弱沙门氏菌在土壤中的迁移,且鸡粪生物炭和猪粪生物炭对土柱各层中沙门氏菌迁移的影响并未有显著差异。施用不同生物炭后,沙门氏菌在不同深度土柱中的分层取样结果均为土层0-3cm的沙门氏菌滞留量最多,占沙门氏菌总滞留量的35%以上,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沙门氏菌的滞留量逐渐减小;土柱各层中沙门氏菌的滞留浓度顺序均为:0-1cm>1-3cm>3-6cm>6-9cm,生物炭对土壤中的沙门氏菌有很强的滞留作用。(4)土柱不同深度滞留沙门氏菌的存活动态实验得出,土柱各层中沙门氏菌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江西红壤(36.14d)各层中的沙门氏菌消亡速率快于山东棕壤(57.30d)。生物炭对江西红壤各层中沙门氏菌的存活没有显著的影响。生物炭对山东棕壤各层中沙门氏菌的存活影响较大,但是猪粪生物炭与鸡粪生物炭对各层中沙门氏菌的存活影响并未有显著差异,各层中沙门氏菌的平均存活时间顺序均为:0-3cm>3-6cm>6-9cm,且300℃生物炭对山东棕壤各层中沙门氏菌的存活促进作用最强,平均存活时间为72.8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