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名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f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名是作为个体的人存在于社会中的特定称谓符号,是人之间进行交流最重要的符号之一,也是在群体里区别作为个体的你、我、他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人名还是伴随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见证者,人名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意识、价值追求、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金庸武侠小说通俗易懂,影响广泛深远,艺术水平与审美价值也达到一定高度。小说人名是集文化、审美、符号、技巧、意识形态等多方面要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金庸在小说中塑造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的名字,也是金庸综合各方面考量而取定的,这些人名在情节发展、思想蕴含、文化背景、心理期盼、阅读体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小说人名的研究价值并未受到重视,关于金庸小说人名的研究著作寥若晨星,本文就以金庸小说人名为研究对象,探析其人名的命名特点以及人名背后的丰厚文化底蕴、艺术价值。
  研究金庸小说人名,可以发现,金庸对中国人名文化传统充分吸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说文体的特征以及主旨思想表达等需要,将文化心理、性别意识、意境想象、审美趣味、群类百态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展示,对于不同人名的取定,金庸有着自己的风格,同时也对一些方法的使用颇为偏爱。
  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以外,共有五章:
  第一章对金庸小说人名研究进行概述,其中对人名的构成形式与中国人常用的几种取名方式进行简单阐述,对人名所具备的几种主要意义进行了简述,并对金庸小说中的人名研究界定范围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是对金庸小说中人名文化意义的研究,通过归纳分析,将金庸小说人名的文化意义分为四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分别是儒家、道家、释家和《周易》玄学思想。其中儒家又分为体现家国情怀,表现修身自砺,和仰慕贤德仁爱精神三个小节,分别选取金庸小说蕴含儒家精神相关特征的人名予以详细阐述;道家又分为以门派道号为名和以道家经典以及体现道家风骨为名两节进行论述;释家也分为以法号为名和以释家思想为名两节进行阐发。最后进行总结,金庸将各家思想注入人名之中,主要是在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关照现实与世俗超越两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书写了人名的文化传奇。
  第三章是对金庸小说人名戏剧感的研究,主要在集中在名实不副的矛盾,词语缺字效果以及其他戏剧性人名的表达三方面。通过总结分析,概括归纳,剥析出不同充满戏剧效应的人名,以及其中原理。最后总结正是将矛盾冲突引入人名之中,金庸将人名这一短小精悍的微缩表达,呈现出趣味性与思想性兼得的效果。
  第四章是对金庸小说中女性人名的研究。单独将女性人名进行研究,是基于其女性人名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体现金庸的匠心独运。在这当中又主要分为人名意象的表达和身份符号的象征两部分,其中意象表达又分为画面与声音两方面,身份符号又细化为以“几娘”、以“小”、以“姑”和以“婆妈嫂妹”为名四方面,在详细阐述完后进行总结,正是因为金庸对女性人名的颇具用心,使得女性人名系统在金庸小说中别具一格特色明显,其中传达的审美情趣、性别意识和个性共性统一的特点,都体现了金庸理想中对女性身份、气质的认知。
  第五章是针对金庸小说中群类人物命名特点的探究。分为鸟兽飞禽与审美心理、数字妙用的易识效应、宗派辈分与尊卑观念以及职业身份的符号象征四节,对金庸小说中的群体命名习惯和风格进行讨论,以图表归纳的方式进行分析,将这些人物形象扁平,角色重要程度低的角色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指出金庸在继承与吸收传统命名习惯后,有针对性地系统化运用与多角度创新。
其他文献
改善刚果外交关系的愿望激发了我们对公共外交的研究。考虑到刚果民主共和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面临着各个层面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解决外交问题的短期目标和研究的方向。因此,在研究论文主题的过程中,有必要认清阻碍刚果民主共和国改善其外交的挑战,然后清除刚果政治气候,使其有利于新的外交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外交形势的改善有赖于外交政策的更新。最后,本研究旨在说明一种新的外交:公共外交将会产生什么积极的结果
本文以明代嘉靖文人王文禄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为研究对象,对王文禄的生平著述、思想观念、文学批评著作、笔记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王文禄其人研究。本章主要梳理王文禄的家世生平、现存著述的成书时间与主要内容;以王文禄《百陵学山》中收录作品为基础,考察王文禄对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佛道思想的取舍。第二章,王文禄文学批评研究。《文脉》显示出王文禄的文论观深受明代复古文学思潮影响,他推崇汉魏之际雄
学位
陆进是明末清初时期西陵词人群中重要人物之一,其和俞士彪编纂的《西陵词选》是西陵词社成立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西泠十子”的后起之秀,陆进的诗文成就在乡里十分著名,后又跟随徐士俊等人习词,与江浙一带文人交游唱和,刊刻词选。本篇论文以陆进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陆进的生平交游、编纂的词选以及词作的考察分析,发现陆进作为整个清初时期词坛的风起云涌的经历者,其词学观点和词学风格反映了清初时期词坛的风气。因此
学位
明末清初,易代之变。沉睡了300多年的唱和词,在这场风云际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之前已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清初唱和活动与清初词风的演进、清词的“中兴”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明末清初词坛“巨擘”的陈维崧,既是这场唱和风尚中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稼轩风”唱和的引领者。现存陈维崧的词作约有一千六百多首,其中唱和词的数量有四百多首,占其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数量非常庞大,陈维崧可以称是清代唱和词的第一人。同时,
学位
“说部”体例可溯源到汉代刘向的《说苑》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目前材料来看,在明代王世贞的《弇州四部稿》中,“说部”首次以独立类目的形式出现。此后,许多著作相继沿用。  作为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一部清代官修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虽然没有设立“说部”类目,但“说部”作为一个概念,广泛见于类序及提要中。《总目》中的“说部”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其内涵不明确,外延所指也没有清晰的划分界限。  在《总目》
杜甫哀悼诗文是指杜甫为悼念、追念同时代逝者及祭悼宗祖而创作的诗歌与文章。据此定义,可以明确杜甫的哀悼诗共计29题,36首;哀悼文则包括祭文、墓志、碑文在内,共计6篇。  就中国文学史而言,在杜甫之前,哀悼诗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也即先秦发轫期、两汉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在此期间,以汉武帝、蔡邕、潘岳、庾信等为代表的为数众多的文人创作出大量的哀悼类文学作品并得以流传。及至杜甫所在的唐代,哀
学位
王符在《潜夫论》中广泛批评时政,总结得失,体现了其博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该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法律、伦理、教育等各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反映和叙述。在书中,王符以兼采众家的格局,对东汉中后期政局衰乱、世风浇薄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笔力遒劲、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本文以《潜夫论》的引书为研究对象,考察王符知识体系和思想的博杂性,挖掘《潜夫论》的引书价值。全文共四部分。  第一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被称为唐代诗家之“三李”,他们的诗作具有梦幻色彩、宗教色彩等种种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发现三者的梦诗创作数量颇多,同时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三李”所处时代约为公元八世纪初至九世纪中后期,三位诗人恰好贯穿了唐王朝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至衰的变化历程。梦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其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与个人心理等内涵十分值得探究,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