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得以奠基,70年代得到了巩固。就在美国跨文化学科进入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主编的《跨文化交际读本》第一版在1972年诞生。这本书从1972年到2006年历经11个版本,被誉为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常青树。在这35年间,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不断扩展领域,完善方法,逐渐走向成熟。系统地研究这本书的11个版本,可以就该学科的发展演变窥见一斑。本论文将从各个版本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以了解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首先,论文第一章分析了每个版本的结构框架。第二章将11个版本中的所有文章集中起来进行考察。这些文章的内容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九个关键领域:(1)跨文化交际面面观、(2)文化身份、(3)国际文化、(4)共文化、(5)言语交际、(6)非言语交际、(7)文化情境、(8)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9)跨文化伦理道德。跨文化交际面面观是从理论角度来全方位介绍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包括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以及与跨文化联系密切的几个文化要素,如世界观、价值观、观念、信仰、社会组织、认知、言语和非言语符号、文化情境等。这些要素对跨文化交际本身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文化身份指的是个体对某一特定文化或族裔的归属感。这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的文化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因为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协商和再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国际文化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本国文化之外的地域文化或国别文化,包括亚洲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中东文化和北美文化等等。共文化指的是与主流文化共存的非主流文化,主要包括族裔文化、性别文化、同性恋文化、残疾人文化、老年人文化等。言语交际指的是使用语言的口头和书面交际。对言语交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涵盖了语言的相对性、语篇分析、语言态度、笔译与口译、语言差异等。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包括外表特征、空间和距离、时间、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势、触摸、副语言、气味等。不同文化,无论是不同国家之间,还是共文化之间,在非言语符号的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文化情境指的是交际发生的社会环境或场合。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而在跨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因同一情境中各自文化规则的不同会使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因而了解不同文化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事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涉及到的文化情境包括:团体、多元文化教室、咨询、医疗、国际贸易、跨国组织、法庭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如何跨越障碍两方面来探讨,主要包括跨文化培训、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密切相关的主题。跨文化伦理道德主要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同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论文集中分析其中的七个领域,回顾35年以来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科内部这些领域的发展历程。最后,基于对这些版本的分析,本论文总结了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的特点,讨论了该论文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