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量的使用农药从而导致一些污染物不合理的排放到环境中,最后汇集到海洋内,最终导致我国近海海洋地区生态环境的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高毒性,远距离迁移性和生物蓄积性。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中不断蓄积,严重危及着生物体本身的生命。另外,鱼类是人类暴露环境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对人类的健康具有潜在性的威胁。因此,本研究测定了渤海湾不同海鱼体内中PCBs,PCDD/Fs,PCNs,PBDEs的残留水平,并且初步评估了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以期更好的保障食品和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本研究主要测定了渤海湾天津塘沽地区的马鲛、比目鱼、刺鱼等11种鱼体中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类(PCDD/Fs),多氯萘(PCNs),多溴联苯醚(PBDEs)的残留水平。此外,还对渤海湾海域不同海鱼体内的不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作用及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危害初步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不同海鱼中ΣPCBs的浓度范围在202.5 pg/g ww-8856.2 pg/g ww之间,PCBs的最高浓度和最低浓度分别出现在刺鱼和鲶鱼体内。PCB-118和PCB-105对于二恶英类多氯联苯是主要的贡献单体,PCB-153和PCB-138对于指示性多氯联苯是主要的贡献单体。另外,PCBs在生物体内具有显著的生物放大作用。通过对食用这些海鱼的当地人群进行膳食调查估算PCBs的日摄入量,结果发现鱼类体内的PCBs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危害比较小,低于世界粮农卫生组织制定的限量标准。不同海鱼中2,3,7,8-PCDD/Fs的浓度不同,在2.61 pg/g ww-25.98 pg/g ww之间,其中比目鱼体内含量最高,海鲈鱼体内最低。所有鱼类都是以OCDF、1,2,3,4,6,7,8-Hp CDF、OCDD为主。渤海湾不同鱼类中2,3,7,8-PCDD/Fs的WHO-TEQs浓度在0.25 pg/g ww-2.39 pg/g ww之间,与国内外其他地区鱼类的TEQ相比,其污染处于较低水平。另外,对食用当地海鱼的人群估算了PCDD/Fs的日摄入量,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比较小。渤海湾不同海鱼中PCNs的浓度差别较大,在59.00 pg/g ww-542.5 pg/g ww之间,最高的PCNs浓度出现在马鲛体内,鲶鱼体内浓度最低。然而,PCNs同类物的分布特征在不同鱼类中比较相似,都是以Di CNs和Tr CNs为主,对于四到八氯代的同类物,主要以Te CNs和Pe CNs为主。不同海鱼中PCNs的毒性浓度在0.00054 pg TEQ/g ww-0.038 pg TEQ/g ww之间,这与相关研究相比此浓度较低。然而对于食用这些海鱼的当地人群摄入PCNs的量与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类似。PBDEs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浓度在272.44 pg/g ww-2313.12 pg/g ww,黄鱼体内残留水平最高,比目鱼体内残留较低。这可能与鱼类的种类及其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和脂肪含量有关。BDE-47和BDE-99是主要的同系物,约占PBDEs总量的50%以上。然而BDE-183在所有样品中含量都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发生了脱溴代谢而转化成BDE-153或BDE-154造成的。此外,食用当地地区的海鱼,当地居民摄食PBDEs的含量与其他研究相比暴露水平较低,不会对人体产生显著的健康威胁。本文研究了我国渤海湾多种海鱼体内不同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水平,结果发现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并且通过提供人类食用鱼类的量计算了暴露这些污染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尽管,这些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风险不显著,但是由于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污染源,所以对这些污染物在渤海湾的持续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