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的侵袭性、安全性、临床疗效和操作要点等,评价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技术配合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odular anterior construct system for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MACSTL)在胸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施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12例,内固定均采用MACS TL系统。2例胸椎转移性肿瘤行病椎切除、骨水泥置入及前路内固定术;7例胸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术;3例胸椎骨折行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术。对照组在均衡年龄、性别和疾病构成的条件下,选择开胸脊柱前路手术15例。对两组的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1)围手术期参数:小切口组平均切口长度(9.6±0.8)cm,小于开胸组[(19.8±1.1)cm],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切口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80.0±286.0)ml,少于开胸组[(1100.0±454.6)ml],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切口组平均胸痛持续时间(7.9±3.2)d,少于开胸组[(16.2±3.5)d],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切口组平均胸腔引流量(299.0±156.4)ml,少于开胸组[(523.0±221.0)ml],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切口组平均住院时间(14.4±3.8)d,少于开胸组[(19.6±6.6)d],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胸腔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并发症:小切口组2例(肺炎、肺不张1例,暂时性肋间神经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开胸组3例(肺炎并胸腔积液1例,伤口感染1例,暂时性肋间神经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临床疗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14.6个月,开胸组平均随访16.7个月。胸背痛缓解率两组均为100%。小切口组8例有脊髓压迫症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改善,开胸组10例有脊髓压迫症患者除1例ASIA分级为A级的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9例均有改善,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切口组术后影像学显示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随访期间未见上下椎体肿瘤及结核的复发或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
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配合MACS TL系统,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较,具有对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椎疾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二、胸椎第二部分:前路减压MACS TL治疗胸腰段脊柱疾病目的评价。前路手术应用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odular anteriorconstruct system for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MACS TL)治疗胸腰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治疗的11例胸腰段脊柱疾病,包括结核2例,爆裂性骨折3例,转移性肿瘤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或骨水泥置入应用MACS TL内固定,观察术后疼痛缓解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椎节的稳定性。
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手术出血量200~600ml,平均350ml。11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腰背痛缓解率100%。脊髓神经功能随访时明显改善,除其中1例ASIA分级为B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随访期间未见上下椎体肿瘤及结核的复发或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X线摄片定期观察显示脊柱结构稳定,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与入路相关的并发症,如胸腔积液和肋间神经痛等2例(18.2%),未出现切口感染,未见膈疝情况发生。
结论:前路手术解除神经压迫,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ACS TL)具有低切迹、固定可靠、操作灵活等特点,是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疾病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