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不同生境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为试材,对不同材料根、茎、叶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利用不同内生真菌ITS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以期明确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内生真菌种属特性及分类地位;同时通过对发酵培养不同内生真菌菌株多糖及次生代谢产物黄酮、三萜类及酚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内生真菌的酸碱耐受性、盐胁迫及重金属镉的耐受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检测,以期探究野生大豆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功能,为新型农用(植物疫苗)、药用(抗肿瘤)及工业用途的活性化合物筛选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6个不同类型野生大豆和6个栽培大豆为材料,共分离内生真菌菌株302株。野生大豆含有更丰富的内生真菌,其中野生大豆(包含野生豌豆、半野生大豆)共分离内生真菌215株,栽培大豆共分离87株;302株内生真菌在根、茎和叶中的分离比例分别为24.17%,28.8%和47.01%,表明叶中含有更丰富的内生真菌,但不同大豆材料有所差异。利用半培养基法完成菌株形态学及显微结构观察与鉴定,初步获得菌株的显微结构特征和种属特性。2、通过PCR方法对分离纯化的162株大豆内生真菌ITS序列进行鉴定与分析,序列分析显示,野生大豆根中的内生真菌主要为镰刀菌属,茎中的内生真菌则大部分属于子囊菌,只有少数属于镰刀菌,叶中的内生真菌多属链格孢属,存在部分镰刀菌属。Blast结果显示有5株内生真菌序列与其他菌株同源性≤95%,疑似为新菌株,分别为WDL2(Dothideomycetes sp.相似度 95%)、24(Dothideomycetes sp.相似度 92%)、Y2S1(Gibberella moniformi 相似度 91%)、Y5L13(Pleosporales sp.相似度 95%)、Y5R4(Fusarium sp.相似度 76%)。3、利用MEGA 6.0软件,采用邻接法(NJ),对分离纯化的162株大豆内生真菌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获得的已测序的菌株共分布25个属,其中,划分于镰刀菌属(Fusarium sp.)的菌株有73株,占总分离菌株数量的45.06%,在不同大豆材料根、茎、叶部位均有分布,可以认为镰刀菌属的内生真菌在寄生数量和范围上为优势菌群。其次,数量较多的为附球菌属(Epicoccum sp.)和赤霉菌属(Gibberella moniformis)分别为20株和24株。4、以分离纯化的60株野生大豆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分别检测内生真菌菌丝和发酵液中次生产物含量。结果表明,1)Y2S9、WDL2、WDL3、YSYS1四株内生菌菌丝多糖含量较高,其菌丝多糖平均含量为49.013mg/g,其中以Y2S9多糖含量最高,达85.51mg/g。2)菌丝黄酮含量较高的四株内生真菌为Y1S9、Y6S8、WDS7、WDS8,最高含量菌株为Y6S8,达2.989mg/g。发酵液中黄酮含量较高的三株内生真菌为Y6R2、Y1S8、SYS4,最高含量菌株为SYS4,达4.89 mg/L。3)菌丝中总三萜含量较高的内生真菌为Y6S8、Y2R1、Y6R2,最高含量菌株为Y6S8,含量达25.548mg/g。YSYL2、Y1S8、WDL3三株菌株发酵液中总三萜含量较高,以菌株WDL3含量最高,达42.975 mg/L。4)菌丝中总酚含量较高的内生真菌为WDS7、Y5S6、Y1S5,其中以WDS7菌株最高,达22.651mg/g。发酵液中总酚含量较高的内生真菌为Y4S1、Y2L5、WDL3,以菌株WDL3含量最高,达3.679mg/L。综合分析显示共获得22株高产次生产物菌株。5、15株野生大豆内生真菌进行抗重金属镉离子、抗盐、抗酸碱筛选,结果表明,1)对重金属镉离子耐受性最强的菌株为Y2R14、RWDL4-1、Y1S5和Y5R11,在氯化镉浓度为400mg/L仍然可以生长,其中Y2R14为高耐镉菌株;2)抗盐筛选结果显示,在含5%NaCl的PDB液体培养基中,与对照相比,菌株Y5L11的菌丝生长量显著增加,比对照提高21.39%。3)抗酸碱筛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pH=7)相比,在pH=3的酸性条件下菌株YSYS1的菌丝生长量增加最为显著,比对照提高19.27%。在pH=9的碱性条件下,菌株Y2R5的菌丝生长量增加最为显著,比对照提高38.87%。对酸碱环境显示敏感的菌株为Y5R11和菌株Z3,过酸、过碱条件均不利于菌株生长。6、以次生产物较为丰富的18株野生大豆内生真菌为材料,进行4种致病菌(大豆菌核病15-2,大豆疫霉病1号小种,水稻稻瘟病P-46-2小种,玉米大斑病p51-2)的拮抗实验,结果表明,有7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拮抗性,其中4株内生真菌对水稻稻瘟病P-46-2和大豆菌核病15-2具有较强拮抗作用,分别为YSYL2、Y6R1、Y6R15、YSYL3,可进一步开发为生防菌加以利用。7、本实验获得的5株疑似新菌株WDL2、24、Y5R4 Y5L13、Y2S1的抗逆性及抑菌实验结果显示,菌株WDL2为较耐镉、耐酸,24为耐镉、酸碱敏感菌株,Y5R4为耐酸菌株,Y5L13为耐碱菌株,Y2S1为酸碱耐受性均较强的菌株。抑菌实验结果显示菌株Z4和WDL2能够同时抑制大肠杆菌Trans T1和脓杆菌LBA4404的生长,Y5L13能够抑制大肠杆菌Trans T1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