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寺、金塔寺、海藏寺)之一,位于现今武威市城东南20余里的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公元1247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阔端王于此地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西藏地方的归属问题,标志着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之中。作为此次会谈重要见证地之一的凉州白塔寺,在这一时期得到重建,并成为会谈后萨班驻留凉州讲经说法的主要寺院。1251年萨班在凉州圆寂,阔端在白塔寺内修建了高16寻的噶当觉顿式灵骨大塔,并将一部分萨班灵骨供于塔内,从此凉州白塔寺成为河西地区最为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元朝时,白塔寺一直据河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统领地位,元末白塔寺遭兵燹被毁。明清时期,白塔寺曾有几次阶段性的修复,都是当地僧人提议、倡导,得到朝廷批准后,由地方官员组织人力物力所修建,虽然白塔寺依旧在河西地区的藏传佛教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20世纪前期白塔寺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1992年国务院新闻办《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后,鉴于“凉州会谈”的重要意义,凉州白塔寺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内。2000年11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对白塔寺修复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列入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目前,白塔寺已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观光,宗教朝拜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身的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管理的旅游景点。白塔寺作为河西地区乃至整个藏传佛教文化圈内知名度很高的寺院,其所承载的不单单是宗教功能,还有以藏传佛教为载体,连接不同民族,沟通地方社会与国家的桥梁作用。本文由绪论、历史上的白塔寺、重建凉州白塔寺、白塔寺重建的意义和结论五部分组成。希望通过梳理白塔寺的历史演变和改革开放之后的修复过程,探讨白塔寺,乃至凉州藏传佛教在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