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创新的疆界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第三方组织的牵线搭桥实现快捷高效的外部合作。由于缺少相互间直接信息来源,这种商业关系中信任方通常根据第三方提供的线索、相互关系及其传递的信息形成对潜在合作对象的信任图式并做出判断。信任的建立不再是二元双向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三方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及信任传递视角,本研究基本逻辑思想是:当企业嵌入到一个新商业网络时,因缺少交往历史及信息基础,通过第三方与潜在合作者建立关系是一种有效途径,第三方占据结构洞成为传递信息和发送信号的节点,而第三方与双边关系等社会关系资本会影响施信者对受信者的认知(初始信任评价),这种认知会影响相互间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分享。整体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子研究:子研究一主要是根据第三方与双边关系的不同,选择三家制造型企业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案例对比研究发现,企业间初始信任与第三方企业的实力、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即社会声誉、实力地位良好的第三方更能有效传递信任;另一方面,第三方与双边(施信者与受信者)不同组合关系会对企业间的初始善意和能力信任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会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共享带来影响,提出了四个初始假设命题,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现实的实践基础。子研究二构建了第三方作用下企业间初始信任的形成机制的研究框架,通过对259家制造类企业的间卷数据分析,运用三向交互作用的多层回归分析法检验三个变量(第三方社会地位、第三方与施信者关系、第三方与受信者关系)对企业间初始信任的复杂影响。在每一步回归中代入更高阶的交互项,检验交互效应产生变化的显著性。子研究三在前面研究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维度的初始信任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分享的不同作用,从而影响相互间知识分享的行为效果。最后,引入环境动态变量,考察环境变化对初始信任与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是:(1)揭示了第三方中介作用下企业间初始信任的形成机制,充实了信任研究图谱中的初始段理论。很多学者(如Axelrod,1984;Coleman,1990; Williamson,1985,1993)都把信任理解为理性行动者经过成本一收益计算作出的信任评价,我们通过探究第三方作用下初始信任形成的内部黑箱扩展了这一理论。指出:初始信任不是从低到高的迭代发展过程,而是从无到有的涌现过程,因其缺少交往历史和明确的维护机制,成本-收益计算型信任、认知型信任或者制度型信任都不具备形成的基础条件,因此,第三方作用下的初始信任是施信者对相关参与者的社会资本(关系)进行计算后形成的初始心理判断,即:对三方社会关系计算后得出的信任。(2)从三向交互作用视角研究第三方属性及其双边关系对组织间初始信任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第三方企业社会声誉与地位实力对信任传递效果有直接影响;即第三方企业的实力强、社会地位高越能促进双方建立初始信任。第三方与施信者紧密关系会显著影响双方初始善意信任,而对初始能力信任则没有显著影响。同样,第三方与受信者紧密关系会显著影响双方初始能力信任,而对初始善意信任影响则不显著,三向交互效应检验显示,在第三方高影响力情形下,第三方与初始合作双方的紧密度越大,则初始信任水平越高,特别对初始善意信任尤为显著。(3)初始善意信任能显著影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初始能力信任主要是促进显性知识共享,而对隐性知识共享作用却不显著,这种情形与合作的初始阶段特征有关,因为在合作初期,双方既是对彼此能力非常认同,但因对对方的品格和诚意等还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对技术诀窍等关键隐性知识有所保留。这启示企业在初期维护良好的善意信任非常重要。环境动荡性虽然会影响隐性和显性知识分享,但对初始信任与知识分享间的调节作用都不显著,这反映出信任的本质就是一种共同承担风险的属性,寻求合作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