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五、六年级是由小学向中学的过渡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叛逆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友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探寻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加强五、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利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先生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MHT)和家庭功能评定(FAD)量表为测评工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使用SPSS20.0软件和Microsoft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内相关研究比较,昆明市五、六年级学生心理状态欠佳或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倾向者所占比例不高,近四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特别要加以关注的是,本次调查结果中有三成以上学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需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否则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昆明市五、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仅在孤独倾向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但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六年级的各项标准分高于五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昆明市五、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功能存在严重不足者所占比例不高,近四成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良好。昆明市五、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功能总体水平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年级间差异显著。昆明市五、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教育功能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身体症状与沟通、孤独倾向与角色、对人焦虑与沟通等26组项目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冲动倾向与问题解决、冲动倾向与行为控制2组项目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学习焦虑与情感反应、过敏倾向与总的功能等8组项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家庭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和社会应当承担起这一责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笔者建议学校和社会加大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度,切实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