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关系中,心理距离无处不在。人际间越亲密,心理距离就越近;空间距离越远,我们感受到心理距离就越远。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认为,人们与客体的心理距离感决定其心理表征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影响个体的判断与行为决策。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都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理距离和行为的关系有不一致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心理距离近,个体有更多的利他,人们通常不愿意帮助那些与他们社会距离较远的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心理距离远也会有更多的利他。由于社会规范和社会赞许性的压力,在远的未来时间距离条件下,个体更愿意参与道德利他。由此可见,相同的心理距离水平,在不同的维度上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了探寻心理距离的两个维度——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人们利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别探讨了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利他行为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考察了个体在不同心理距离水平下的利他行为差异,个体对哪一种心理距离更敏感。考虑到个体的行为受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三中加入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变量,探讨不同价值取向的个体受心理距离的影响,亲社会者和亲个人者对心理距离的敏感度差异。在面对不同心理距离的求助者时,个体利他行为是否存在“远亲胜近邻”现象。本研究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在因变量测量上采用了利克特等级评价和独裁者博弈的数额分配的方法。综合三个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心理距离近,个体利他行为更多:个体会对空间距离近的人有更多的利他;个体会对社会距离近的人有更多的利他。(2)个体对社会距离更敏感。相比空间距离,求助者的社会距离更可能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3)相比亲社会者,求助者的空间距离对亲个人者的利他行为影响更大。(4)无论亲社会者还是亲个人者,都是对空间距离近社会距离近(同地朋友)的资助大于对空间距离远社会距离远(异地同学)的资助。(5)个体对异地朋友的帮助大于同地同学的,存在“远亲胜近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