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语境下的大学叙事——论三四十年代的大学题材小说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三四十年代战争语境中的大学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大学形象、大学知识分子、大学叙事艺术分析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学书写。三四十年代异彩纷呈的大学叙事不仅与战争时期的时代语境密切关联,也具有文学自身的审美内涵。  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三四十年代战争语境下两类不同大学书写中的大学形象:其一是对大学充满了诗意的想像,呈现了一个为救国而弦诵不辍、同学亲切有爱、尊师重道的大学形象,从中可以感受大学的成长和独立以及在抗战中的担当;其二,是对现代大学充满辛辣的讽刺,反思了启蒙之后受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中国大学的弊端,展现了在三四十年代战争语境中腐败与黑暗的大学形象。这两种大学形象都深深地折射出三四十年代大学的现实状况。  第二章分析三四十年代大学题材小说中的四类大学知识分子形象。一是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在艰难岁月中“少年中国”作为社会脊梁接受了战火的洗礼,使得他们较之任何时代的大学生更为成熟。理想的大学成就了书生的爱国情怀,烽火遍国的时代背景虽然给学生带来诸多不利,但是他们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并且为抗战做出了实际的行动。二是战火硝烟中坚守岗位的大学知识分子,主要从道德和学术两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坚守。三是社会动乱中追名逐利的大学知识分子,从金钱和仕途两个角度分析他们对名利的追逐。四是时代夹缝中歧路彷徨的大学知识分子,从理想的失落和政治思想的转变分析歧路彷徨的大学知识分子。  第三章分析大学叙事艺术。本章主要从内向化视角、散文化结构、讽刺性艺术、知识性蕴涵等方面分析三四十年代大学叙事小说的艺术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力图展现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罗兰·巴特从一个结构主义者转向享乐主义者的脉络辨。转向的线索如下:自《文之悦》始巴特公开宣称享乐主义,表面上,这是巴特身体转向的开
寓言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炼的语言表达和富于哲理性见长;寓言最初起源于神话,人们对神话的不断重述、解释、修改、甚至创造都构成了它的最初形态,再后来它又从自
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刷,高校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不幸卷入社会浮夸的浪潮里。大学校园逐渐成为加工金钱、名利、地位的“工厂”,曾经以知识精
自从谷歌更新了其iOS版搜索应用Google Now之后,Google Now便常常被拿来与苹果的Siri相比较,因为两者都被视为可通过接受自然语言指令进行工作的虚拟个人助手。面对苹果的Siri和谷歌的Google Now,不禁有人发出疑问:同为语音控制助手,那么Siri和Google Now相比哪一个更有优势呢?  此款谷歌新应用已经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上架,但按“Google Now”这个名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