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012年-2015年期间于我院住院,并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11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DILI的流行病学、导致DILI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等产生一定认识,并探讨HILI的原因、机制及中医药治疗DILI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11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可疑药物、临床表现、临床分型、DILI严重程度、中医及西医治疗方法、预后及影响因素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性别和年龄分布:男性41例,女性74例,男女比例为1:1.8。41-60岁组、21-40岁组、>60岁组、0-20岁组分别有54例、40例、20例、1例。2.潜伏期:5-90天最多(91例),91-180天其次(10例),<5天和>180天分别有7例;3.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共有16种,中药居首位占31.3%,其次分别为抗结核药(11.2%)、抗肿瘤药(8.2%)和抗生素(7.5%)。常见中药有黄药子、雷公藤、土三七、何首乌、望江南等,常见的中成药有青黛丸、克银丸、消核片、壮骨关节丸、六神丸、养血生发胶囊、白癜风胶囊等。4.临床表现:DLIL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31.5%)、纳差(19.6%)、腹部不适(8.7%)、恶心呕吐(8.4%)、黄疸(8.1%)、肝区不适(7.5%)、口干口苦(6.5%)等;5.临床分型:急性DILI有107例,慢性DILI有8例。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分别有64例、29例、22例。中药组与西药组肝损伤类型有差别(P=0.009<0.05),中药导致的DILI中,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较多,西药导致的DILI中,以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为主。6.中医分型:湿热壅滞证、肝脾不调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分别有31例、50例、9例、3例。7.生化检查:肝细胞损伤型ALT、AST峰值明显高于混合型与胆汁淤积型(P<0.05),胆汁淤积型ALP、TBIL峰值明显高于肝细胞型与混合型(P<0.05),三组间PTA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DILI严重程度:1-5级分别有51例、27例、22例、13例、2例。三种临床分型的DILI严重程度无差别(P=0.123>0.05),中药导致的肝损伤程度重于西药导致的肝损伤(P=0.047<0.05)。9.药物性肝衰竭:DILF患者有15例,合并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DILF发生率高(P=0.043<0.05);相比于西药,中药引起的DILI中DILF的发生率高(P=0.009<0.05)。10.预后: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的患者预后无差别(P=0.822>0.05)。与DILI预后有关的是年龄(P=0.003<0.05)和临床分型(P=0.008<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预后较差;肝细胞型预后差。结论:本组研究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40-60岁发病率较高,且渐有年轻化趋势。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主要是中药,但其导致DILI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中药中某些成分的直接肝毒性及其介导的免疫机制有关。DILI的潜伏期个体差异较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目前缺乏诊断金标准,可以RUCAM评分系统作参考,但其在HILI的诊断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可探索特异而灵敏的标志物快速诊断DILI。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和急性较多,肝细胞损伤型以ALT、AST升高为主,胆汁淤积型以ALP、TBIL升高为主,中医分型方面,以初期的肝脾不和证和湿热壅滞证较多。DILI的肝损伤程度主要以轻中度为主,中药所致的肝损伤程度大于西药,且中药导致的DILI患者及合并肝脏基础疾病的DILI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可能性高。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预后无差别,但是中药汤剂及辅助疗法在治疗原发病和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预后有关的主要是年龄和临床分型,年龄越大,预后越差;肝细胞型预后差。临床上应该加强安全用药的宣传力度,合理规范用药,严格中成药的审批工作,呼吁已经发生肝损伤的药物下架。此外,进行多中心、大样本、严格的DILI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以得出更精确、更符合临床实际的结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应该研究临床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制定符合中医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临床医师应该尽快完善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