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而笔者发现,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合作学习的萌芽,即《学记》中的“论学取友”思想。“论学取友”在《学记》中的原意是把“论学”(研究学问)和“取友”(选择朋友)作为考试的两个内容。为什么要把“取友”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呢?原因有两方面:选择益友(好的朋友)可以通过“教学相长”、“相观而善之谓摩”、“叩问之学”(强调朋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影响)而达到促进学业的目的(“进学之道”)。选择不好的朋友或没有朋友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违背师道,荒废学业)。因此,《学记》中重视朋友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目的是通过选择好的朋友,通过朋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合作达到“论学”的目的。 由此可见,《学记》中的“论学取友”思想,可以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合作学习的萌芽。尽管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来也一直未被重视,但它根源于儒家传统思想,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这一教育思想,并且借鉴西方合作学习理论的合理性,来构建中国的合作学习理论。 笔者从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西方的合作学习理论抑或是中国借鉴西方的合作学习理论都只是在初等教育中运用和实践,在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