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作品中海洋意象的美学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8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我国具有独创意义的文学理论概念,是文人在文学创作时,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实现“象”的“意”化,从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悟蕴含其中的一种文学呈现方式。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梅兰竹菊、风花雪月等自然物象都通过文人的“意”化,成为具有审美性的意象符号,而海洋作为人类生活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和社会实践对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人审美意象构造的范畴之内。海洋意象以海洋物象为载体,承载着文人学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中国人共同情感的传递与延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海洋意象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多空白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作品中海洋意象的分析,以及唐朝等朝代海洋意象的论述,对于先秦海洋意象的整体梳理少有涉猎。本文将以先秦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为研究对象,立足意象学和主题学,从美学研究角度,对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进行宏观把握,具体分析海洋意象能够在先秦时期萌生的重要历史条件,探讨先秦海洋意象的审美内涵,最后落脚到先秦海洋意象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典籍的比较分析上,对海洋意象的审美特点和意义内蕴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除结语以外,主要由以下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释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对先秦海洋意象的基本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在传统观念、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与海洋的关系一直较为疏离,但其实中国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早在先秦时期海洋就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实践对象和审美对象。但目前学界对先秦海洋意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也缺少从美学研究视角来把握海洋意象审美本质的相关研究,但丰富的意象学、主题学理论,以及保留下来的先秦经典作品,让整体把握先秦海洋意象,挖掘海洋意象的审美属性成为可能。第二部分,核心概念阐释,即对意象、海洋意象以及美学研究的内涵进行系统阐释,为接下来的海洋意象研究理清研究思路、奠定理论基础。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在文学作品中融合的呈现方式。而海洋作为现代词汇,在先秦时期主要以“海”的形式出现,但为保证意象内涵的确定性,我们仍以海洋意象命名。意象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美学研究角度研究海洋意象,能够摆脱文本的束缚,把握其内涵实质,本节内容从情感性、形象性、超越性三方面,找出美学研究与海洋意象的契合点,展现出海洋意象独有的审美属性。第三部分,先秦海洋意象萌生的历史条件,通过先秦文人对海洋的社会实践活动、情感认知态度以及海洋信仰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对海洋意象得以在先秦时期出现的历史条件进行系统阐述。海洋不仅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更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对象,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们就已经通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海洋资源开发等海洋生产活动,与海洋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在此基础上人类对海洋的情感认知态度也由恐惧逐渐向审美转变,并形成了先秦时期的海洋信仰与海洋祭祀活动。第四部分,先秦海洋意象的审美内涵,海洋意象从自然属性、文化属性一直到人格属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通过对海洋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海洋意象所具有的时空范围上的广阔性、审美感受上动静皆宜的中性之美以及体验活动中的神秘莫测等物色之美;在文化属性上,海洋意象又具有开放进取意识、超越自在意识以及真实与虚幻交织的幻想意识;在人格属性上,海洋又通过文人的“比德”化审美,具备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谦逊卑下的仁者品质以及避世逍遥的隐逸之风。第五部分,先秦经典文本中的海洋意象分析,通过《诗经》与《楚辞》、儒道两派的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深入探究海洋意象在先秦具体作品当中不同的审美特点,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诗经》与《楚辞》在海洋意象的营造上分别体现出侧重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诗经》更多的是对海洋实践活动真实的记录,而《楚辞》则通过诡奇憰怪的想象极大的丰富了海洋意象的审美性;儒道两家的文学作品在海陆态度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儒家偏重于现实之海,重陆超过重海,而道家则通过细腻的海洋审美体验活动,建构起丰富的精神之海,但归根结底,不管儒道两家的海陆观如何,他们都渴望通过海洋意象的营造,将沉溺于现实苦海中的人们解救出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第六部分,先秦文学作品中海洋意象的历史影响和启示意义,先秦以后海洋意象得到了继续发展,通过对汉魏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海洋意象特点的梳理,了解海洋意象在类型和内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先秦时期的海洋意象虽然在审美内涵上不够成熟,但其作为海洋意象的滥觞,其所具有的奠基意义却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先秦时期许多典型的海洋意象都成为后世海洋意象和海洋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原型,其所凝聚的审美态度和文化内涵也被完整的延续了下去。
其他文献
基于考虑流体惯性的雷诺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弹性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ERSFD)的内、外油膜分布压力和油膜合力,分析ERSFD-转子系统动力学。通过比较考虑流体惯性和不考虑
径向道变换(RTT)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地震道集映射算法.在径向道域中,通过不同径向道参数设计,可以大大降低线性干扰(如直达波、折射波、面波、空气波等)的频率,因此可以将它们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世纪各个不同阶段的抗战题材小说叙事模式状况,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方面探讨和分析新世
<正>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它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
晚唐听雨诗作为晚唐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也作为听雨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着其无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而对其相关研究,迄今尚少。雨自诗骚时代进入中国文学之中,经历了漫
针对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优势,然后从制度设计、现代技术、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全
220 kV塔头全复合材料钢管杆,可有效减少输电线路占地,并减少电气间距实现压缩走廊。通过电气规划,得到了水平相间距离、垂直相间距离、绝缘污秽水平分析等相关内容,通过结构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经济文化在急剧变化中曲折发展。自汉和帝之后,宦官与外戚开始交替掌权,以致政局混乱,官吏选拔制度遭到破坏,文人入仕之路障碍重重。虽经学
本文可视为对岁时赋发展史的断代研究。岁时赋孕育于先秦,形成于两汉,于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并逐渐兴盛起来。因此,截取这一阶段的岁时赋发展史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探寻岁时赋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