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文献回顾,讨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特征。从宏观上讲,就是城乡平等发展的基础上,城市经济大力保护与支持乡村经济并且两者协调增长与发展;乡村中已经逐步建立起以现代化农业经济为特征的综合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模式;在文化教育领域中,乡村与城市都获得重大发展,基本消除了国民人口中的文盲阶层,乡村社会人口的文化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普及;在城乡交流中,建立起以自由经济、法制经济、规模经济和效益经济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城乡双向交流日趋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在此基础上,城市与乡村社会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与关怀体系,形成统一的就业、失业与福利关怀、劳动保护等制度。从微观角度来说,这种融合包括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管理认同和未来认同等七个方面。作者认为,城乡融合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1)福利待遇的融合;(2)价值认同的融合。(3)生活方式的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在2003年组织了对石家庄市户籍改革的调查,其中有一部分样本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就地农转非这个特殊人群的。本文使用这部分数据,按照城乡融合的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这部分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流动人口和石家庄市民。2、对比石家庄市统计年鉴,就地农转非人口的收入水平高于农民,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最低收入水平。3、在社会保障方面,就地农转非人口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并不到位。4、在生活来源方面,就地农转非人口的生活来源与农业人口的生活来源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出租房屋收入替代农业生产收入而成为首要收入来源。就地农转非人口的收入来源构成是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他们居住于城市的周围,具有地理优势。这种地理优势为他们在就业和出租住房等方面提供了便利。5、在调查过程中,一个令非常奇怪的现象是:很多人(69.23%)选择了无所谓。其中原因很多,除了调查中的偏差外,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户口价值的降低。包括过去依附于户籍身份的粮油供应、招工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政策大多数都不再存在或者淡化了城乡身份的差别。二、户籍改革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农转非"人口的市民身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定:石家庄市户籍改革并没有达到城乡融合的真正要求。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地理位置上,大量的就地农转非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在户籍身份转变这个形式之下,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真正的实现户籍改革的初衷:消除城乡二元分化? 作者对城市外延型扩张过程中,城乡结合部产生的原因、特点进行了归纳。对比国外主要是英国的城市化过程、韩国的"新村运动"、结合国内比较成功的城乡结合部综合治理,实现城乡融合的案例,讨论在我国现阶段城乡结合部治理的具体建议:1、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者在城市管理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强化政府调控职能,通过立法、执法,以监督为主,管理城市及城市里的人、企业、行业,督促其依法、守法、自律。2、城市管理是一种社会性、动态的管理。在现阶段,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城市管理意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在城市建设上投入力度大,在城市管理上投入力度小,管理跟不上;重经济职能,轻社会职能的现象,应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3、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要逐步实现属地化管理。4、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城乡结合部各街道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时期的机构及部门设置、人员安排应有重点、有倾斜和有所偏重,针对问题突出的方面,还应加大管理工作力度。 综上所述,利用一个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农转非的样本,在对他们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城乡融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很多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都面临一个城市扩张问题。也必然带来了城郊村民的"农转非"问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