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蝙蝠属于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目前已经报道的有1000多种形态和行为各异的物种,占兽类的20%~25%,遍布世界各地,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兽毛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化而形成的特殊组织,便于收集,易于保存。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毛发是最容易获得的标本样品。通过收集野生动物毛发,并在实验室对毛发的形态结构等进行界定,就成为野外考察过程中辨识物种最便捷可行的方法之一。然而,国内的翼手目的毛发分类特征研究领域基本空白,故本人选取本课题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基于研究不同蝙蝠毛发的分类特征,本人分阶段进行了如下工作:1.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湖南部分县市及甘肃兰州采样获得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标本9只、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标本12只、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标本14只、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标本16只、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标本1只和皱唇犬吻蝠(Chaerephon plicata)标本1只;2.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制作毛发标本及测量各标本前臂长度;3.2012年1月至3月,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6种蝙蝠腹中部毛发的特征,对显微观察到的鳞片形态采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说明;使用DLT2000显微成像系统进行拍照,测量其毛发纤维长度和毛发基部宽度;使用软件SPSS17.0对毛发纤维长度、毛发基部宽度和标本前臂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发纤维长度和毛发基部宽度方面:大蹄蝠和普氏蹄蝠的毛发长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长于中蹄蝠和中菊头蝠(P<0.05)。中菊头蝠的毛发长度在四种蝙蝠中最短。大蹄蝠、中蹄蝠、中菊头蝠和普氏蹄蝠4种蝙蝠的毛发根部宽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普氏蹄蝠毛发基部的宽度在四种蝙蝠中最小,大蹄蝠毛发基部的宽度最大。毛发鳞片层显微结构方面:六种蝙蝠的毛发中部的鳞片均有隆起,形状方面大蹄蝠和中菊头蝠的隆起较不显著;中蹄蝠、普通伏翼的隆起为喇叭口型,普氏蹄蝠的隆起为戒指形,皱唇犬吻蝠的隆起为锯齿形;隆起厚度方面普通伏翼最显著;皱唇犬吻蝠鳞片的排列最紧密,大蹄蝠的排列最疏松。鳞片层的颜色方面,皱唇犬吻蝠的整根毛发明显颜色较深;其余五种颜色较浅,区别不大。鳞片隆起处的颜色均较周围深。毛发分类特征与蝙蝠的分类地位明显相关。本文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翼手目毛发研究的空白,文中采用的基础研究方法易于推广。研究成果还可为分类学、法医学、仿生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翼手目对飞行器飞行事故等研究领域提供帮助。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蝙蝠标本的种类和数量有限;2.未使用扫描电镜等先进设备进行毛发纤维亚显微结构的观察;将来对于翼手目毛发分类特征的研究应该主要朝三个方向补充和完善:1.使用扫描电镜深入研究动物毛发显微表面鳞片层的亚显微结构;2.深入研究动物毛发的髓质层,如髓质花纹等;3.构建较为完整的动物毛发分类特征数据库,并与计算机的图像处理系统相结合对毛发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