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Anderson(1995)的听力理论为指导框架旨在探究听力水平差异化的学生在听力过程的感知、解析和运用三个核心阶段的表现会有究竟会有什么异同。该论文的实施将在可有效弥补以过程为导向听力研究样式严重不足的同时去丰富外语听力理论的相关建设,更为关键的是对听力水平差异具体产生微观机制的深入发掘将使为不同听者提供个性化听力指导成为可能。针对听力的感知阶段,由于听者在此需进行语流切分实现对其构成单词的初步识别,对不同听力水平受试间该阶段差异的研究是从可对语流切分施加影响的四个最主要因素视角,并在分别采取了观察他们是怎样从虚拟语流中识别真实单词以及他们如何在音量极轻的状态下进行语流切分两种实验方法来具体展开。研究发现听力优良组和较差组虽然都不认可单独辅音音位在英文中独立成词的这种可能性,即:两者在运用“可能单词限制原则”进行语流切分的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组受试在使用其它三种语流切分机制进行语流切分时还是表现出了能力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具体来说,就使用词汇竞争机制进行语流切分的能力而言,两组受试已开始展现出一定的不同,体现在当所掌握听力词汇中高频词比例相近时,优良组会表现出显著的同较差组相比利用该机制进行语流切分的便利。不仅如此,两者间的差别还更清晰地反映在他们利用非法音位配列来促进语流切分的能力上,听力优良组能够充分利用语流中的非法音位组合来为其切分提供有效支持,而较差组则明显表现出这种能力的缺失。另外,两组受试在利用英语节奏特点进行语流切分的能力上也同样展现出显著差异,表现为优良组受试已建立起视语流重音为独立单词开始的语流切分模式,而较差组对语流中的重读音节则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敏感性。就解析阶段而言,该阶段的实质是一个围绕动词展开的句法分析和相关命题构建的过程,实验采取了传统的研究动词句法处理时在线执行次要任务的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发现听力水平差异化的两组受试并未在动词的处理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受试在解析阶段的表现不会对其听力水平的差异产生有效影响。针对运用阶段来说,听者将通过把已获取的命题模型与大脑相关图式建立联系的方式获取对听力材料的最终理解。这个阶段的研究是通过有声思维去具体观察受试听力策略的使用情况来完成的。研究发现优良组与较差组受试在听力经验图式和相关语言及世界知识图式的使用上并没有表现出本质性区别,表现为两组受试对所有听力过程中反馈上的策略都有着涉及使用,以及两者整体策略构成中各种策略比例分布的大体趋同。只是两组受试由具体语言能力所决定的语言图式结构影响了这些受试以往相关听力经验图式的积累,继而在以上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优良组和较差组也就在听力的运用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各自世界知识图式使用的特点,并最终形成了两组受试相互有一定区别的听力运用阶段策略微观层面的使用特征。该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听力水平差异化受试彼此不同点在感知阶段的相对聚集显示了在外语的听力理解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水平较差者而言,感知阶段发挥了远比Anderson在母语听力理论中所能为该阶段设想到的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性上升同时所带来的尤其是运用阶段重要性的相对下降表明外语听力理解过程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信息处理模式间的互动其实是远不及它们在母语听力理解中来得那样充分与彻底。以上实验发现尤为清晰的指出对于听力水平较差的同学而言,在努力提高听力词汇量的同时,积极适应英语语流声学特点及熟悉英语音系特征是提高听力的优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