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肿瘤病例的极速增加,肿瘤的早期诊断就变得尤为重要。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诊断技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大部分磁共振造影剂(包括常用的钆类造影剂)对肿瘤组织并无特异性的靶向作用,因而降低了造影效果。因此,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肿瘤诊断的关键在于研发靶向性的磁共振造影剂以提高肿瘤定位能力,并增强检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叶酸-叶酸受体靶向就是近来备受关注的新型抗肿瘤机制,它是利用叶酸受体在某些肿瘤部位过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低水平表达的特征而实现叶酸偶联药物的靶向输送。基于叶酸受体的表达特征和叶酸配体的独特优势,叶酸受体已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理想靶点。本文结合叶酸介导靶向输送的理念和磁共振造影成像的安全性与灵敏性,设计合成了叶酸介导的靶向性钆造影剂—叶酸-BSA- (Gd-DTPA)n。首先运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二乙三胺五乙酸环酸酐(cDTPAA)的偶联条件。接着在最佳条件的反应介质中,叶酸活化酯与BSA反应生成叶酸-白蛋白偶联物,该偶联物再与DTPA的酸酐反应,最后与氯化钆进行螯合并经Sephadex G-25分离纯化制得叶酸-BSA-(Gd-DTPA)n。通过紫外光谱法对造影剂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并定量测定了造影剂中叶酸、Gd-DTPA对BSA的偶联率。通过测定造影剂的体外弛豫时间T1,进一步分析其弛豫性能R1。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造影剂进行荧光标记,以叶酸受体阳性的KB、HeLa细胞和叶酸受体阴性的A549细胞为模型细胞,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研究了细胞对造影剂的特异性摄取作用;同时也通过钆含量的测定来分析细胞的摄取情况。结果表明,叶酸-BSA-(Gd-DTPA)n造影剂中,叶酸对BSA的偶联比约为5,Gd-DTPA的偶联比随着酸酐投量的增加而增大;体外弛豫性能R1约为6×10-3 L·mmol-1ms-1,与未偶联叶酸的BSA-(Gd-DTPA)n的弛豫性能无显著性差异,但比小分子Gd-DTPA的弛豫性能提高了2倍左右。在细胞摄取实验中,荧光标记的叶酸-BSA-(Gd-DTPA)n在叶酸受体阳性细胞KB和HeLa的胞浆内有明亮的荧光,荧光强度随着加入的游离叶酸浓度的增大而减弱,而在叶酸受体阴性的A549细胞中荧光很弱;未偶联叶酸的BSA-(Gd-DTPA)n在三种细胞中荧光都很弱。在细胞摄取的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给药浓度的增大,KB细胞中的荧光强度增强,但有饱和性;当蛋白上偶联的Gd-DTPA数目过大时,会因结合位阻增大而荧光减弱。钆含量的测定结果也初步显示了KB细胞与偶联叶酸的造影剂之间的特异性作用。总之,本文制备的大分子造影剂—叶酸-BSA-(Gd-DTPA)n具有高弛豫性能和靶向叶酸受体阳性细胞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