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位合并现象是指两个音位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发音明显不同,但是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却难以区分,或者合并为一个音位。这个有趣的语言学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两种不同语言的学习转换之中,也会出现在同一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之中。为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非常容易就能区分开来的语音对于另一群人来说却难以区分?音位合并方言者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早期音位合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多止步于心理物理层面,后来小部分研究者开始利用电生理学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但是研究数量较少且结果存在争议。所以,直至现在,对音位合并现象的神经机制的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本研究选取汉语方言中常见的/n/-/l/音位合并(/n/-/l/不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音位合并者和非音位合并者在语音和语义层面对合并音位的辨别能力和加工过程。实验一探究/n/-/l/音位合并者(15人,6男)与非音位合并者(15人,4男)在意识前阶段对/n/和/l/这两个音位的认知加工特点及神经活动情况,同时比较两组被试脑电反应是否存在差异。使用被动oddball范式,以失匹配负波为主要电生理指标,记录被试对汉语读音/liú/和/niú/的自动加工能力。脑电结果表明,非音位合并者在刺激出现后170~220 ms展现了显著的MMN;而音位合并者在早期加工阶段却没有展现明显的MMN。实验一的结果说明长期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得/n/-/l/不分的音位合并者在听觉加工早期阶段失去了对方言中合并音位的分辨能力。实验二探究音位合并者与非音位合并者在复杂语境条件下对/n/-/l/的认知加工特点及神经活动情况,以及两组被试加工的神经机制是否有差异。实验二的范式与实验一一致,并且采用同一批被试。但是实验二的声音刺激不是单字读音,而是成语庖丁解牛和伪词庖丁解/liú/的读音。ERP结果显示,音位合并者和非音位合并者都展现了显著的MMN反应,并且MMN幅度之间没有差异,似乎是成语中蕴含的语义信息帮助音位合并者重新获得了区分/n/和/l/的能力。非音位合并者在280~340 ms和440~480 ms这两个时间窗都展现了显著的晚成分;而音位合并者在这两个时间窗内却没有类似的成分诱发,只在600~650 ms时间窗内展现了一个更晚的晚成分。实验二的结果说明高水平的认知过程,例如语义会对/n/-/l/音位加工过程产生自上而下的影响,帮助音位合并者获得对/n/-/l/早期语音自动识别的能力。实验三是行为实验,主要通过三组难度不同的行为测试评估被试是否能够区分/n/-/l/音位,并根据三组行为测试的平均正确率将被试分为音位合并者和非音位合并者。实验三有三个任务,单字组、成语组和多样刺激组,依次进行。行为测试结束后,主试会对被试的语言背景进行调查,对被试的音位合并经验进行评定,然后将被试分成音位合并者(merged speakers)和非音位合并者(unmerged speakers)两组。对两组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比较发现,非音位合并者在三组测试中的正确率都显著高于音位合并者,但是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实验三的结果说明音位合并者辨别合并音位的能力弱于非音位合并者,为音位合并现象提供了行为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