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的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水平,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耕地利用效益问题己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河南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耕地、人口、粮食的矛盾日趋凸显。同时也有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及耕地污染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这些因素使得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压力,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安全方面的地位尤其重要,决定了其必须走挖掘耕地利用潜力,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发展道路。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视角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以及18个地级市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单元,从耕地资源稀缺理论、耕地价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理论出发,通过分析近20年来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1990-2009年河南省以及18个地级市耕地利用效益水平,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研究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区域差异特征,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水平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09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变化起伏比较大,先后经历了下降、上升和平衡三种态势。2)20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3年评价值缓慢下降。1993-2003年,动中上升。2003-2009年,处于显著上升阶段,,2009年达到最大值:耕地利用经济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占综合效益的比重在快速提高;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基本上呈稳步上升趋势;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出现波动状态,表现出“下降—平稳—下降—回升”的趋势。3)1990-2009年耕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处于波动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90-1994年,耕地利用系统处于极不协调状态;1995-1996年处于不太协调的状态;1997-2004年比较协调,2004年系统协调度达到20年来的最大值:2005-2009年耕地利用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的状态。4)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区域差异显著,而且分布不均衡,呈北部、中西部高,南部低的趋势。层次特征较为明显:第一层次为郑州、洛阳、鹤壁、三门峡和济源,综合效益评价值领先,开封、漯河等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包括平顶山、安阳、濮阳、商丘等,第四层次有周口、信阳和驻马店,综合效益评价值落后。5)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分别从加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改善农业生态构架;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科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惠农支农力度,促进农业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六个方面提出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