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拉伸控制铝合金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数值模拟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imu1984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合金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一直是影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的预拉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实际工程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其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在大型商业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基础上,对预拉伸控制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基于热弹塑性理论对焊接应力应变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在结构力学基础理论上建立有限元模型,施加边界条件,计算分析预拉伸的力学行为与预拉伸控制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效果。最后,利用APDL语言编制了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参数化模拟分析程序,通过改变模拟参数可以模拟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焊接与预拉伸处理。 建立了薄板对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直接耦合法计算分析热-力耦合效应。采用高斯分布的热源模拟焊接电弧,通过在实体单元施加热流密度实现焊接热源的移动加载。模型中考虑了随温度变化的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并对材料的高温热物理性能参数进行了适当的选取和调整。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焊缝及附近区域的网格划分细密,远离焊缝区域网格划分稀疏。 针对焊接热-结构计算分析的高度非线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求解的收敛和精度。采用线性搜索、自动时间步、求解预测等措施加强计算的收敛。采用完全牛顿-拉普森方法进行迭代求解计算焊接应力应变场,同时采用变步长法求解加快计算速度。 模拟结果显示,预拉伸焊接可以有效控制铝合金的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随着预拉伸应力的增大,其控制效果愈加明显。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及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发现,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基本吻合,从而证明了模拟途径的正确性及模拟结果的有效性。 对不同预拉伸应力条件下铝合金板材纵向残余应力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预拉伸焊接法可以有效控制铝合金焊接残余应力。随着预拉伸应力增大,其焊后残余应力值逐渐减小,试板横断面上纵向残余应力分布曲线越来越平缓。当预拉伸应力σp从0增加到90%σ0.2时,纵向残余应力降低了85.6%。采用预拉伸焊接法可以有效控制铝合金板材焊缝及近缝区的纵向挠曲变形,随着预拉伸应力增大,其控制变形的效果愈加明显,当预拉伸应力σp=90%σ0.2时,焊后纵向挠曲变形最大降幅达70.45%。 分析认为预拉伸焊接法有效地控制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其主要机理为:在预加应力作用下进行焊接时,高温状态下的塑性变形区向远离焊缝中心方向扩展,从而减小了由周围较冷金属对由焊接热输入引起的焊缝及近缝区金属热膨胀的纵向塑性挤压程度,进而减小了焊接加热过程中在焊缝及近缝区形成的纵向塑性压应变。在随后焊缝冷却过程中该部位因热收缩受到限制及预拉伸力对拉应力区的拉伸作用,在该部位产生较大的纵向塑性拉伸。这样在有预拉伸应力下进行焊接时,冷却阶段的塑性拉应变就能大大的抵消由加热阶段形成的塑性压应变,使焊件中只有较小的纵向残余塑性压应变被保留下来甚至于没有。焊件上发生的残余压缩塑性变形是导致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残余应力又是一个自相平衡的内力,局部残余压缩塑性变形的减小必然引起结构总体内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大大降低焊接残余应力幅值,达到控制残余应力和变形的目的。特别是当焊缝两侧的残余拉应力降低到低于试件的临界应力水平以下时,也就防止了薄板焊件的失稳变形。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消落带是库区泥沙、富营养物质进入水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带带来的环境危害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滑坡加剧等方面。同时,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
《评剧表演艺术家尚丽华图文集》一书收录了几十年来报纸杂志及相关文艺专辑中对尚丽华先生艺术表演风格评论的文章以及她本人的从艺生涯.全方位的展现了台前台后尚先生艺术
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大功率微波真空电子器件所要求的大电流密度、高稳定性的钡钨阴极被广泛应用,并越来越获得研究学者的重视。为了提高其性能,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一般从理论、配方、工艺和材料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阴极发射性能的因素众多,如阴极的微观结构、成分、污染、覆膜等,有关此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某国营厂生产的钡钨阴极材料是采用浸渍工艺将铝酸盐或者添加Sc2O3的发射物质浸渍入
目前聚酯纤维已成为服装的重要原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碱减量技术,赋予聚酯纤维织物丝绸的特征,提高了它的染色性,它的性能被极大地改善,拥有了许多新的高品质。碱减量加
镉(Cadmium, Cd)是植物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植物有极强的毒性。农田Cd污染超过一定限度不仅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究Cd在稻田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与转运机制对控制土壤Cd污染、保障稻米安全十分重要。研究进展表明,水稻Cd的吸收会受其他元素影响,硒(Selenium, Se)作为人体和动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会影响作物对一些重金属元素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