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是国内最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之一,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近年来,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A. nobilis (Ganglbauer)是同一种的不同生物型。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光肩星天牛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设计微卫星引物2621对,并且从中筛选出21对SSR引物。结合形态标记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研究方法,以光肩星天牛在中国分布的20个地理种群585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的差异和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以及两型间的种群分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为同一种的不同型(白斑型与黄斑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光肩星天牛鞘翅斑纹颜色数字化分析的方法,为其两型分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光肩星天牛的表型特征存在着广泛的变异且与寄主和地理因子相关,群体内变异是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1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11.78%,鞘翅斑纹颜色的分化系数达到最大,为50.53%。以鞘翅斑纹颜色分类的6个类群分析结果显示,13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均大幅度降低至1.17%,说明颜色类群之间的分化要小于地理隔离所造成的差异。表型多样性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20个地理种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后翅长度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海拔极显著正相关;体长、鞘翅斑纹颜色与海拔高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表型聚类结果显示,种群间表型性状的差异很可能与寄主相关;以垂柳为寄主的11个地理种群中,海拔越高的地方,其体长、后翅长越大,鞘翅斑纹的颜色与年均最高温度呈显著正相关。3、光肩星天牛全基因组微卫星位点共发现10650个微卫星序列,包括9895个完整型微卫星序列,平均每条序列有0.12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密度为56.57kbp(kilo base pairs).微卫星位点丰富度为0.02/kbp。密度为56.57kbp,丰富度为0.02/kbp,共发现140种类型的重复基序,随着重复序列长度的增加,微卫星位点数量减少。4、共设计微卫星引物2621对,随机选出的48对引物,筛选出的21对多态引物引物,成功率达43.8%,潜在可用引物1146对SSR引物。多态信息含量0.17-0.88均值0.61,进一步扩大了光肩星天牛SSR分子标记的数据库。5、阐述了光肩星天牛地理种群遗传结构与两型遗传分化:光肩星天牛的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但受到地理阻隔的种群间也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推测其遗传结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光肩星天牛的两型之间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很低,远小于地理隔离对其造成的分化;不同颜色斑型类群的遗传距离聚类结果与他们斑型颜色变化趋势相一致,即光肩星天牛两型之间在遗传关系上也存在与表型一致的过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