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有着悠久、沧桑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这片古老的水域在历史上对于东平人民可以说是福祸参半,一方面由于它的存在,对东平出现的几次经济文化繁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库区人民带来无数次的灾难。建国以后,东平湖的建设及开发治理历程,一波三折,道路曲折。东平湖处在黄河下游河道由宽变窄的过渡段,历史上一直是黄河的天然滞洪湖泊,“大跃进”时期,“人定胜天,改造自然”思想甚是活跃,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以“事物客观规律”为本,基于东平湖未封闭、无控制的自然状态,在缺乏全面、系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忽略了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跳跃式地对东平湖进行了防洪治理,在黄河干道上筑起了一座长约1500米的拦河大坝,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突击修建了长100公里的水库围坝,使东平湖从一个自然滞洪型的湖泊变为一座完全由人工控制的水库,原设计为具有防洪、防凌、灌溉、航运、发电、渔业等综合功能,修建后却暴露出严重问题,经水利部上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于1963年对拦河大坝进行了爆破,恢复了黄河的本来面目。建国以来,作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又被炸掉的是少有的。之后,又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配套建设和开发治理,到现在一刻也没有停止。东平湖水库是新中国动工较早、建设持续时间较长的水库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付出昂贵学费的水利工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环境、旅游研究价值。1963年炸坝以后,水库功能改为单一滞洪运用,担负着保济南市、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和下游两岸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防洪安全的“四保”任务,是一座社会效益巨大而无自身经济效益的滞洪水库。但库区移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湖改水库引起移民大规模外迁,水库改建及移民安置先天不足又导致外迁移民大规模返迁,在水库建设带来的移民遗留问题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双重作用下,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牺牲自己,保护别人”是滞洪区的品格,也是水利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八十年代为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而进行的湖区综合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沿湖群众对湿地盲目围垦以及对湖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库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东平湖作为四个调蓄水库之一和整个工程的制高点,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又会对库区自然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影响。
东平湖水库建设及开发治理历程告诉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只有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完善东平湖水库工程建设的长治久安,促进库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好当前城乡建设及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与监测、水库移民安置政策的制定和正在建设水库的移民安置等都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本文以东平湖为个案,通过挖掘大量馆藏档案资料,现场踏勘,走访调查,并综合运用环境史学和相关学科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论述东平湖水库兴建及改建对库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揭示出在“大跃进”时期,“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思想在水库建设、移民安置及开发治理过程中所起的负面影响,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思考自然开发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前瞻性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对东平湖库区自然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