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个体是群居非人灵长类动物群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成年个体一起通过类型多样的社会行为交往、构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维持群体的稳定与长久发展。大量的研究证实,与成年个体不同的是,未成年个体的社会交往主要以玩耍行为(主要包括物体性玩耍、独自玩耍、社会玩耍等)为主。社会玩耍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参与的社会行为)曾经被认为是未成年个体之间有趣但无功能的行为模式,自2005年Burghardt提出社会玩耍行为的判别标准后,系统的研究发现,社会玩耍行为受亲缘关系、母系等级等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未成年个体的社会关系与发展前景。这些结果提示我们,社会玩耍行为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功能(例如技能训练假说、社会联系假说、认知假说等等)。同时,灵长类动物具有较长的未成年阶段,这一时期为未成年个体的个体发育、行为锻炼、社会学习、并逐渐成长为成年个体提供了机会平台。伴随着未成年个体的成长,不同类型的社会玩耍模式有何不同?同一个发展阶段,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玩耍行为功能上有何差异?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和了解社会玩耍行为的功能类型与差异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未成年个体在社会性群体中的社会角色与功能作用。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有-无取样法以及随机取样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记录了鱼鳞坑A1群(YA1群)在森林中自然发生行为数据。其中包括:社会玩耍、社会理毛和攻击行为。通过观察自然状态下的未成年个体与成年个体对比不同年龄段雌雄个体玩耍行为以及社会行为差异,判断社会玩耍行为的功能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未成年个体的社会行为模式以社会玩耍为主。未成年个体在社会玩耍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特征向量中心度更高,而在社会理毛网络中未成年个体处于边缘,成年个体更为重要。这种随个体年龄增长逐渐远离玩耍网络中心逐渐靠近理毛网络中心的趋势是个体逐渐成熟融入成年社会的趋势。2.婴幼个体社会玩耍行为的主要作用是运动技能训练。婴幼雌雄个体参与社会玩耍的频率、冲突型/友好型玩耍占比、理毛同性个体频率、攻击同性个体频率皆无显著差异,且无论雌雄都愿意与幼年雄性个体玩耍。因此婴幼雌雄个体支持了社会玩耍的运动训练假说。即婴幼雌雄个体为保证自身生存,都进行社会玩耍锻炼自身提高存活率,因此玩耍行为模式相似。3.少年个体社会玩耍行为的主要作用是社会联系功能。少年雄性个体参与社会玩耍频率高于雌性,且冲突型玩耍占比相比更高。鉴于野生短尾猴雄性离群雌性留群的特性,少年时期雄性通过大量的冲突型玩耍锻炼攻击技能以求未来进入新群获得更多好处,而雌性则通过友好型玩耍锻炼保持友好关系的技能。虽然少年时期雌雄同性攻击与同性理毛没有显著差异,但成年雌雄个体则有显著差异,少年时期雌雄行为只是有分化趋势,而成年时期产生显著不同。4.未成年个体与成年个体的社会玩耍行为助力成年个体之间社会关系构建。未成年只与成年雄性有玩耍关系,而成年雄性玩耍行为次数与其架桥次数正相关,而架桥次数与其在同性个体间的理毛网络相关性有正相关。因此,成年雄性与未成年个体的玩耍有助于帮助成年雄性在成年社会中取得益处。总之,野生短尾猴社会中未成年个体的社会玩耍行为具有社会功能,且社会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类型,单一的功能假说无法准确定位社会玩耍行为的功能作用。本研究不仅拓展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社会玩耍行为的类型与功能作用,也为进一步理解社会性动物在较长的未成年阶段中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促进对未成年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及过程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