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原著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曹雪芹深厚的文字功底,极具文学价值。因此,译本能否再现原著中人物语言风格差异,使目标读者也能够闻其言而知其人,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自建两组可比语料库,分别抽取了大卫·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中王熙凤和刘姥姥的直接引语。通过同一译本中王、刘语言风格参数比较,及两译本间王、刘二人语言风格参数差异程度的比较,从统计风格、叙事风格、具体语言项层面探究两译本是否再现了王熙凤和刘姥姥的语言风格差异,以及两译本着重从哪些方面突出了二者的差异。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本文还从副文本的角度出发,简要探讨了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霍译、杨译本再现人物语言风格差异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研究发现,霍译、杨译本红楼梦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王熙凤和刘姥姥的语言风格差异。霍译本中,王、刘二人的语言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的运用,强势语气句式的运用(尤其是祈使句和必要性情态动词)以及语言正式程度方面,而杨译本中,二者语言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句长、可读性、及反问句式、祈使句等强势语气句式的运用方面。综合来看,霍译本在区分人物语言特色时,更注重方言等细节刻画,不拘泥于句对句的风格对等,而是将同一人物的语言作为整体,注重整体风格差异的再现;杨译本多着意于人物语言的句长等表面差异,在拿捏人物语气方面表现相对突出,对原文的依赖程度较大,句对句风格再现的倾向较大。结合译本前言、译者访谈、学术评论等副文本来看,译本翻译目的、译者翻译原则、翻译策略选择自由度、译者所处社会文学传统及翻译过程(如口头翻译)等因素可能影响译本再现人物语言风格差异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本文试图改进以往关于人物语言风格的研究,将研究重点从单一人物语言风格的再现,转变为译本对不同人物语言风格差异的再现,并建立较为系统、可延伸的研究框架,用于译本中小说人物语言风格差异再现问题的研究。鉴于技术、时间和篇幅限制,本研究尚且存在诸多不足:由于原著语言半文半白,基于Python现有词典分词未能得到有可比性的统计参数,因此未能将中文版本纳入量化比较;多数语言现象采用手工标注,费时费力且人为误差难以避免;纳入参数不够全面,还可从词汇密度、俚语、陈旧套语、复杂句式、韵律特征、插入语使用等角度进一步拓展该框架。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对小说人物语言风格差异再现研究的重视,研究结果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些许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