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隐逸作为中国士人面对仕、隐矛盾时的一大重要选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母题。在诗歌创作中,也能看见不少隐逸题材的诗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士人欲隐绝非简单之事,其中离不开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持,并且不同的隐逸方式对经济条件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本人选取文学史上著名的三位诗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分析三人不同隐逸方式背后所依赖经济基础的不同,并探讨经济因素对隐逸诗歌内容、情调等方面的影响。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共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是探讨东晋时期陶渊明隐逸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逸作为中国士人面对仕、隐矛盾时的一大重要选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母题。在诗歌创作中,也能看见不少隐逸题材的诗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士人欲隐绝非简单之事,其中离不开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持,并且不同的隐逸方式对经济条件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本人选取文学史上著名的三位诗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分析三人不同隐逸方式背后所依赖经济基础的不同,并探讨经济因素对隐逸诗歌内容、情调等方面的影响。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共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是探讨东晋时期陶渊明隐逸中的经济因素。首先,结合东晋时期的经济形势及相关经济政策对其隐逸中所依赖的经济基础进行考察。其次,探讨在这一经济条件制约下陶渊明的隐逸活动及其隐逸诗歌的创作。
第二章:主要是探讨盛唐时期王维隐逸中的经济因素。首先,结合王维家世、唐朝俸禄及田地制度分析王维选择“亦官亦隐”方式的经济原因。其次,将王维和陶渊明的隐逸方式做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基础影响下诗人隐逸活动的不同及其给诗歌创作带来的相应影响。
第三章:主要是探讨中唐时期白居易隐逸中的经济因素。首先,探讨俸料收入在白居易经济收入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在这种丰厚的物质条件下,诗人隐逸活动的世俗化倾向及其给诗歌创作带来的相应影响。
第四章:梳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隐逸的经济基础、隐居方式、隐逸活动、诗歌创作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并对三人进行分析比较。整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诗人对仕途经济收入依赖性的增强,诗人隐逸的独立性正逐步丧失;以生存为目的的经济生产活动在隐逸活动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休闲享乐活动。反映在隐逸诗歌创作上,我们可以发现题材内容正经历“田园农村-山水园林-城市生活”这一巨大转变,诗歌情调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结语:隐逸时,诗人对仕途经济依赖程度越大,其隐逸独立性就会越低,诗歌题材和诗歌情调便会显得越来越世俗化。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就长安文化对元白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以长安文化为背景,元白诗歌创作为基础,探讨长安文化影响元稹和白居易在诗歌创作动机、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相似又有所区别的现象,以期从地域文化尤其是精神层面探究元白诗歌的创作情况。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就长安文化的概念及元白诗歌中所涉及的长安文化内容范围作大致的界定,并对相关话题的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的价值做简要概述。正文共分为四章,依据长安文化在元白诗歌中表现出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元白初入长安所接触到的
《柳文指要》是一部洋洋百万余言的学术著作,是章士钊倾注心血完成的一部“解柳全书”,是章士钊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一生研究柳文的成果展现。章士钊的一生可谓是经历颇丰,他涉及过多个行业,也与许多重要的人物有过密切地交往。在这复杂的人生中,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他对柳文的喜爱,他把《柳文指要》视为自己孩子,他在《柳文指要》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他的一生都在努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著作。本文主要对《柳文指要》中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正确认识章士钊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了解《柳文指要》的价值。
连横是近代台湾古典文学界的著名文人,日据时期,曾七次前往大陆,创作了大量的大陆诗文,以《大陆诗草》和《大陆游记》最负盛名。到目前为止,连横的大陆诗文却并未引起研究者们的足够关注,对连横大陆诗文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连横七次大陆经历入手,考察大陆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其中,尤以《大陆诗草》与《大陆游记》的书写内容与艺术特征为重点。最后,探讨连横及其大陆诗文的价值与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对连横的生平经历及大陆诗文加以介绍,并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及意义进行分析。
第一章,探讨连横的大陆活
本文在整理、分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以唐代寓直诗为本,探讨唐代寓直诗的创作渊源、阶段性特征,以及情感表现和艺术特色。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首先解释“寓直”一词的含义以及确定唐代寓直诗的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其次回顾学界对唐代寓直诗的研究现状;最后阐明唐代寓直诗的研究价值。正文主要有三个章节:第一章从寓直诗的创作渊源和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发展表现入手,对唐代寓直诗的发展概况作全面的把握。第二章对唐代寓直诗的情感表现作分析。寓直诗中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复杂的仕宦情感,既有
本文分三章阐述南朝乐府民歌与永明体、宫体诗的关系问题。分别从南朝乐府民歌与永明体宫体诗的生成背景、南朝乐府民歌影响下的永明体宫体诗创作方式的变革、南朝乐府民歌影响下永明体宫体诗的共性分析来论证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文人诗之间的互动、南朝乐府民歌影响下文人诗内部的互动联系。
南朝社会环境的绮艳化倾向奠定了南朝诗歌重“文”轻“质”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南朝乐府民歌、永明体、宫体诗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学环境和体式环境。在绮艳的诗歌环境下,街头巷尾传唱的南朝乐府民歌以其清新短小的简略化特征独立于文
徐复观学贯古今中外,是我国港台地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哲学方面皆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艺术文化方面,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孔子和庄子所显现的两种典型。孔子的艺术精神与礼乐制度中“乐”的内容有关,重在艺术的教化功能;而庄子的艺术精神则是落实在现实人生中的“道”,其与人格修养相关。由庄学思想发展而来的中国艺术精神理论是构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复观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徐复观以及学界都认为庄子所追求的“道”就是美,是艺
许谦是大显朱学于元代中期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诗歌虽未如其理学著述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确有重要的价值。许谦诗歌是元代特殊背景下,金华学派流变为金华文派过程中的产物。研究许谦诗歌,对于更加深入了解许谦的生平经历,挖掘许谦的理学思想,总结许谦的文学观念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以当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元诗》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许谦集》二书所收录及辑佚的许谦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考述许谦的生平经历与交游。许谦以朱子嫡传的身份,致力于传授朱子学说,显扬朱学
萧云从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太平山水图》结合了绘画、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画中着重描绘了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且作为版画底稿,推动了当时地方性实景山水画和版画的发展。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太平山水图》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同时讨论其对实地山水画和版画创作的影响。文章主要构成部分按照萧云从本人的划分,将整部作品分为当涂、芜湖、繁昌三个篇章,《太平山水图》中每一幅图都仿照一名画家画法,笔者将从笔墨技法到构图一一进行分析,比较萧云从和其他画家绘画技法的异同。文章最后一部分,笔者将结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秘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后不久,学界就已经开始拓宽学术研究的维度,尝试建立秘书心理学的学科架构。但宏观上的学科体系的构建忽视了对秘书的“人本”研究,并不能满足秘书个体的发展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秘书已经发展成为从业人数众多的社会职业之一,秘书的职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社会和学界缺乏对秘书职业心理问题的足够重视,微观角度上的秘书个体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秘书的职业心理为切入点,概括了秘书的心理特征,介绍了秘书心理调适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访谈案例阐述了秘书十大心理
本文将文化衍生作为研究的新视野,阐明“文化衍生”的具体内涵和理论机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典型个案为依托,探究文化衍生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揭示文化衍生的新视野对包括文学经典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对象、范围进行界定,回顾并评述目前学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归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本课题存在的探讨空间和研究意义,进而阐述论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思路与方法等。文化衍生视野下《洛神赋》书画作品的研究并非只是对书画艺术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历代《洛神赋》文化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