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地层井筒开挖过程井壁围岩损伤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z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钻井过程中,由于井筒的开挖过程井壁围岩会产生应力重新分布,这一应力变化会引起井壁围岩发生损伤。本文研究了致密砂岩地层中井筒在开挖过程井壁围岩的损伤规律。本文从细观力学角度出发,根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逐步建立宏观唯像损伤本构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损伤变量,损伤能释放率,应力应变张量等。最后依据致密砂岩的物理与力学参数,对井筒在开挖过程中井壁围岩损伤进行实例计算。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构建了致密砂岩在外载作用下的损伤模型:在细观尺度下对损伤变量进行张量形式的描述,同时引入连续介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构建致密砂岩在不可逆热力学过程中的本构关系,然后类比于塑性势函数及塑性演化法则定义损伤演化的势函数及损伤的演化法则,建立了致密砂岩的损伤本构关系的理论框架。(2)建立了致密砂岩地层井筒在开挖过程中的受力方程及损伤模型的数值算法:描述在致密砂岩地层中井筒开挖的受力过程,利用前面构建的损伤模型建立在开挖过程中的受力方程,然后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受力方程进行离散,通过迭代计算的方式来判断岩石是处于弹性状态还是进入损伤演化阶段,然后通过循环迭代计算得到岩石最终阶段的损伤变量,损伤能释放率,应力应变张量等。(3)对致密砂岩地层井筒开挖过程损伤演化的实例计算:根据前面构建的致密砂岩损伤模型和外载作用下的损伤模型数值算法,对井筒在开挖过程中的井壁围岩损伤进行实例计算。分析了井筒在均匀地应力场中不同围压和不同井底压力时井筒周围的应力和损伤状态,并且将其与弹性状态应力值进行比较,根据应力分量和损伤分量的分布云图对井筒周围损伤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井筒周围受拉型损伤,受压型损伤和受剪型损伤的演化规律。另外分析了井筒在非均匀地应力场中不同应力差系数和不同井底压力对井壁围岩损伤的影响规律,通过列举不同应力差系数和不同井底压力作用时的损伤分量和应力分量分布云图,分析了损伤分量演化方向转向的规律。
其他文献
NS8593((R)-N-(苯并咪唑-2-基)-1,2,3,4-四氢-1-萘胺)是TRPM7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TRPM7)的选择性阻断剂,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收缩。然而,它是否影响气管平滑肌(Airway Smooth Muscle,ASM)的收缩尚不清楚,本文的目的是探究NS8593对ASM收缩的抑制作用以及具体
木质素(Lg)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天然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在生物医学、工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聚环氧乙烷(PEO)作为基体材料,通过多种方
陈蔡岩群是华夏地块东北部的重要地质体,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对于揭示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陈蔡地区的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开展了
本试验在梅州烟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引进FJ312、F31-2、NX0914、LG125、YK1304、YK1085、HY2、湘烟6号等烤烟新品种(品系)与梅州烟区主栽品种云烟87进行对比。从烤烟的抗
羧基对重金属有较高的捕集能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较广泛,但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附加磁性则可解决羧基类化合物的回收问题。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原材料,以柠檬酸和Fe
木兰科树种为我国主要城市绿化树种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和利用前景,但目前对其大多数树种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基础薄弱。本文以大果木莲(Manglietia grandis Hu et
气中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变厚度工件时,加工质量的评定不只是单一厚度工件的粗糙度要求,还希望各厚度工件表面粗糙度一致性好,加工效率较高;同时抑制电极丝振动将有利于加工质量
纳米氧化锌是近年来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人工纳米材料之一,然而其广泛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随着纳米氧化锌在水环境中的累积,对其产生生物性安全风险
近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困扰,其中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新闻的曝光使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决定了宏观经济的质量与活力;投资者作为市场中企业的相对主体,其市场反应是鉴别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晴雨表”,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与市场反应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当企业发生了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后,投资者会受到哪些影响,市
抗战前后,尤其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这段时间,可以称之为丽江教育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丽江地区出现了云南省立丽江中学、丽江县立中学和国立丽江师范学校三所中等学校并立的局面,这种盛况对于处在战乱年代又地处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属难得。抗战前后丽江中等教育的兴盛并非偶然事件,而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相应的社会条件。首先,丽江地区学校教育和新式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早,